比。可是當今世間,烽煙遍地,民不聊生。我輩目睹如此,又豈能無動於衷,不所作為?前輩認為陳某走了歧路,但其實,又焉知這不是陳某的修行呢?”
寧道奇嘆息道:“只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今日情況,正如太子所言,大禍大亂,已在眼前。我輩中人雖然看破紅塵,但始終仍身在紅塵,如何忍見蒼生沉淪顛倒,不得解脫呢?所以我這早忘年月、樂不知返的大傻瓜,今日卻也不得不厚顏而來,與太子會面了。
這當世三大宗師之首的道門高人頓了頓,又道:“可安慰者,乃是太子果然有慈悲之心,真屬蒼生之幸也。如今瓦崗軍威震中原,活人無數,太子堪稱功德無量。一番入世修行,至此可說圓滿。既然如此,太子何不就此急流勇退,於人於己,豈非都是皆大歡喜?”
陳勝皺眉道:“北有突厥虎視眈眈,南方蕭銑、林士弘、杜伏威、以及宋閥均各自盤踞一方。河北有竇建德,關中有李閥,中原是我們瓦崗軍和王世充。現在這個局勢,混亂程度堪比當年春秋戰國。又怎麼能說已經修行圓滿了呢?”
寧道奇微笑道:“局勢雖亂,實有脈絡可循。關中八百里秦川,向稱天府之國。兼且有潼關之險,易守難攻。故此誰能得到關中,就足以成就帝皇之業。當年秦始皇與漢高祖,皆因為得關中而得天下。此理古今皆同。太子若能順乎自然,則功莫大焉。”
正文 第一百三十章:宗師之首道中奇(下)
陳勝嘆一口氣,似笑非笑地道:“前輩,你說天命所歸嗎?那麼,你也該聽過‘楊公寶庫,和氏玉璧,兩者得一,可安天下’這幾句話吧?當今世上,能夠同時掌握兩者秘密之人,唯有陳某一個。前輩說應該順乎自然,則功莫大焉。這話確實不錯。
那麼,陳某煩請前輩前往關中,向李淵分說這番道理。只要前輩出馬,相信李淵一定會大徹大悟,願意立刻向我們瓦崗軍獻土納降的。到時候我們瓦崗軍南北夾擊,洛陽自然手到拿來。中原既定,天下也定。天下生能夠從此安居樂業,過上太平日子,那是全拜前輩你所賜啊。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陳勝反將這一軍,果然厲害之極。但寧道奇假如就此和陳勝唇槍舌戰地展開爭辯,那麼也太失他當世高人的身份了。假如當真如此,則一個不是世外高人的寧道奇,也就不再可怕了。
這位近百年來道門中最超卓的大宗師,雙眉向上一揚,微微輕嘆道:“太子既執意如此,想必時機未到,天下蒼生劫數未完。老道自然亦不能逆天而行,唯有暫且告退。他日相見之時,望太子能回心轉意,超脫紅塵,早證大道。”
言畢,寧道奇更不等回答,徑直長身而立,大袖一拂,飄然遠去。凝望著其背影,陳勝禁不住輕輕嘆了口氣,似覺惋惜。但隨即又深深吸一口氣,振奮起本身精神,整個人也顯得鬥志昂揚。
寧道奇這麼一走,代表著彼此雙方的關係,已經正式變為敵對。下次見面時,若陳勝仍不肯順從其意,“應天順人”的話,那麼彼此唯一可以交流的,將不再是言語,而是刀槍拳頭。毫無疑問,普天下間任何人假如惹上了寧道奇這樣一名對手,都必將寢食難安。但……
陳勝又豈是普通人可比?千秋亂局,戎馬乾戈,乾坤有數,天地爭勝!陳勝從來深深相信一個道理。有壓力,才有動力。壓力越大,動力越強。既然自己想要進步,那麼??那麼有當世宗師之首作為鞭策,豈非再合適不過了麼?
不過,光有決心而沒有實際解決問題的辦法,則無論決心再大,也只是一場空談而已。那麼,陳勝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能夠想到的出路,有兩條。第一條,就是從天地霸拳下手。第二條,則是從神足經下手。選擇第一條路,就要從冰魄結晶上打主意。關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