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大都護府其他官員,不論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大家關注有限,對豪帥們來說,當前最關切的是軍隊整編,這關係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東都給了我們四個軍的建制。”李風雲終於說到了“要害”,而大堂上亦是一片肅靜,豪帥們目光熱烈,翹首以待。
聯盟前後左右四路總管府及下轄諸軍都不願參加第三次東征,雖然給出的理由都是疲憊不堪、難以為繼,但真正的原因就是捨不得眼前利益,就是要儲存實力。再說他們本來就不是李風雲的嫡系,一直都是李風雲的盟友,與李風雲並肩作戰,之前都是有難同當,現在有利益了,有福同享了,當然不會錯過,當然不想再與李風雲一起同甘共苦了。而更重要的是,東都以安東大軍參加第三次東征做為招撫前提條件,其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藉助第三次東征打擊、削弱乃至消滅安東軍隊,東征戰場實際上就是個陷阱,掉進去的後果十有**就是全軍覆沒,如此九死一生的危險與眼前現實利益沒有任何可比性,豪帥們的選擇不問可知。
李風雲然諾仗義,好人做到底,直接把豐厚利益送給了豪帥們。
左路總管府(總管霍小漢)及其下轄的帥仁泰部、石長河部、韓進洛部、裴長子部,也就是原魯西南的義軍隊伍,整編為長漢軍,負責鎮戍饒樂都督府,屯駐於託紇臣水以東。
右路總管府(總管王薄)及其下轄的郭方預部、秦君弘部、左君行部、左君衡部和王薄的本部軍隊,也就是原魯西北和魯東的義軍隊伍,整編為赤峰軍,負責鎮戍松山都督府,屯駐於赤峰。
前路總管府(總管郝孝德)及其下轄的劉黑闥部、劉十善部、杜彥冰部、王潤部和郝孝德的本部軍隊,也就是原冀南義軍隊伍,整編為鬼方軍,負責鎮戍安州,屯駐於鬼方和平地松林一線。
後路總管府(總管孫宣雅)及其下轄的李德逸部、石秪闍和孫宣雅本部軍隊,也就是原河北豆子崗的義軍隊伍,整編為黑狼軍,負責鎮戍松漠都督府,屯駐於少郎河以北、弱洛水以南的黑土原。
李風雲的慷慨大度,遠遠超出了豪帥們的預料,大堂上一片死寂,氣氛十分詭異。
豪帥們難以置信,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他們從未想過這種事,卻這樣突兀出現,幸福來得太突然。
聯盟五路總管府,二十三個軍,還有直屬大總管府的四個精銳之師,再加上韓世諤的豹騎軍、周仲和來淵的羽騎軍,還有出塞後組建的雷霆馬軍五個軍,扣除掉這大半年來因作戰、傷病、逃亡等各種原因造成的損失,總兵力大約有十萬人左右,但東都只給了四個軍兩萬人的建制,現實與理想差距太大,利益爭奪當然也就非常激烈。
前後左右四路總管府做為李風雲的非嫡系人馬,又因留守飛狐而沒有出塞作戰,在攻佔安東的過程中寸功未立,所獲利益當然較少。這是可以預見的結果,也是正常結果,但利益當前,又有幾人能夠保持“平常心”?他們拒絕參加第三次東征,實際上與他們對此次利益分配的不滿有直接關係,既然你不能與我有福同享,我為何要與你有難同當?
然而,事實卻給了他們“當頭一棒”,李風雲不但信守承諾,有福同享,而且還給了他們最大利益。
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豪帥們不是歡呼雀躍,而是忐忑不安,甚至心驚膽顫。事出反常即為妖,此事太過詭異,迫使他們不得不以最大惡意去揣測李風雲的真實意圖。
有福同享不是這麼“同享”,這裡面肯定有玄機,要麼這個“福”不是“福”,而是禍,禍福相依嘛,要麼就是眼前之“福”不過是蠅頭小利,李風雲根本看不上眼,於是就做個順水人情,以便將來他“發達”了,獨吞利益的時候,可以堵住這些盟友們的“嘴”。
到底是哪一種?如果是前者,禍福相依,豪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