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兒臣聽說李家以後每三年要舉行一次這樣的讀書人招募,選拔優秀士人去趙國公領地,充任書吏賬房管事等職。這次參加考試者已經這麼多人,而且他們的考試又是如此公開公平公正,兒臣以為等下一次再開考,肯定會有更多的人來參加。”
“父皇,這些士人中不乏大才,他們更應當為朝廷所選拔錄用,為朝廷效力啊。我們的科舉考試,說實話,與李家的一比,真的是相差太大了。兒臣建議,朝廷也改革科舉方法,由過去的一年一考,改為三年一考,也實行煳名制等。另外,把那些科目改一下,那些專科另設時間考試,而進士科單獨出來,就和李家的考試一樣,提高考試難度,但那些優秀者,也要錄取更多。一科只取幾人幾十人太少了,至少要取百人甚至更多,這樣朝廷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優秀人才補充。”
太子一席話,說的李世民很欣慰,太子已經能看的這麼遠了。
不過這個事情,李世民不打算馬上就回答太子。
科舉設立之初,本意是取士。但大唐是由那些新舊貴族還有士族們支援才建立起來的,朝中上下,關隴門閥,軍功新貴,還有關東士族等,這些都是朝廷中最主要的力量,他也在選用寒門和普通小地主出身計程車人官吏,但他們的實力還太弱。
朝廷科舉選士不多,就是因為現在朝廷的這些勳貴官僚們,並不願意看到科舉取士太多。他們的家族子弟可以門蔭入仕,那為什麼還要去考科舉?限制科舉取士,他們的權益才更有保障。
不是李世民看不到現在科舉的問題,也不是他不想改,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科舉改制,對於寒門和小士族小地主階層來說,這是他們入仕,是他們進入政治的一個金光大道。但對於大士族來說,這只是可有可無。
而對於那些老門閥和軍功新貴來說,則是堅持反對。他們都是憑軍功憑門蔭的,練武打仗就好了,反正當武官也能轉文官。可一旦以後科舉取士多了,那他們的子弟難道以後也得要拿起書本改學文,跟那些泥腿子們爭科舉名額?
李超當過科舉主考官,可他卻不把他在家裡弄的這套弄到朝廷科舉中來,自然是因為他已經看透了這一切的,李超不想跟滿朝的勳貴和官僚還有那些士族做對,因為他自己也是這些人中的一個。
讓李世民不太高興的是,李超不厚道。
他不在朝廷推行這套,卻在自己家裡搞起來了,還搞的這麼徹底,不問出身,只論才取士。
朝廷做不到的事情,李超毫無顧忌的先做了。
看著李超一下子錄取百名優秀士人,李世民真的有點妒忌。
“太子,欲速而不達,有的時候,並不是好的目的就有好的結果,還得有好的手段。科舉改制這件事情,還得需要些時間,現在條件還不足!”(未完待續。。)
第830章 御駕親臨
第三更送上,求月票求推薦票,有沒有打賞一兩塊的,上架半年了,那個勳章還沒湊齊。。。
“李超現在幹嘛呢?他還沒有答應出任尚書令嗎?”李世民有些無奈的問旁邊的王太監。這個李三,給自己家裡招兵買馬的倒是挺積極,一下子招納了一百多個優秀讀書人,都是朝廷科舉進士級別的啊。
想想就心痛,那些人,本應當都入他的彀中才對的,現在卻全跑李家去了。還有李家前後已經招募齊了三千戶百姓,其中多數是工匠之家。三千戶啊,一家平均五到六口,這是一萬多人口啊。
李超拿走了他六百里封地,現在僅趙國公領就又挖走了朝廷一萬多人口,可他還不能反對。畢竟分封,那也是他的首肯的。
“回陛下,李相正在府上招待客人。”
“蕭相陳相二位嗎?”
王太監小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