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叔!”蘇櫻來到粉條廠,王三郎幾人正在搗蕨根。
連著幾個月的不懈挖掘,附近一片的葛根差不多挖沒了,再要挖得等到秋天,新的葛根長出來。
現在是春天,漫山遍野長出蕨根嫩莖,婦人們挖蕨根時,順便摘了不少嫩莖。
現在粉條廠都是蕨根粉,偶爾有點兒蒟蒻粉。
採摘回來的蕨根嫩莖洗淨焯水,可涼拌、炒食,亦可晾曬乾做菜乾,燒肉、燉湯、紅燒皆可。
“何事?”王三郎停下手中活兒,“阿櫻,咱們這粉條廠怕是做不長久。”
“誰說的?”蘇櫻問。
“再是十萬大山,咱們能採挖的只有村子周邊,深山是不敢去的。
一年就一季,咱們不可能無休止採挖,總要給它生長時間,就是種植,也要花兩三年。”
王三郎看著越來越少的產量發愁。
“能做粉條的東西多了,還有其他作物,待蕨根挖完,正好切換,制新粉條。”蘇櫻回道。
“還、還有別的作物能做粉條?”王三郎愁眉舒展,忙問道,“啥?”
“綠豆!”蘇櫻笑道。
“真的?太好了!”王三郎歡喜道。
“村裡邊邊角角種了不少綠豆、黃豆,有幾家按你說的輪種養地,不老少,這下又能忙一陣。”
蘇櫻笑笑,這點兒哪夠,還要麻煩雜貨鋪大量進黃豆、綠豆,黃豆榨油,綠豆制粉絲。
這兩種豆類,全身是寶,充分利用,一點兒不浪費,到時還有豆製品系列出品。
到秋季又是茶油接上
以後主打綠豆粉絲、黃豆油、茶油等精品。
蕨根、葛根、蒟蒻粉條當時是村裡窮,只能靠這些起家。
透過普及,讓更多窮人有錢掙,饑荒時有救命糧。
(在此插一句,致敬中國魔芋之父何家慶教授!是他自費研究魔芋,走遍祖國山川角落,向貧困山區的農民推廣普及魔芋種植,最終患癌去世。)
“哎呀,阿櫻,你這麼一說,我、我突然不慌了!呵呵!”王三郎傻笑。
其他勞作的漢子、婦人喜出望外,恨不能黃豆、綠豆立馬熟了。
“放心,創業初期艱難,最苦最累,咱們慢慢改進裝置,儘量減輕勞動強度。”蘇櫻看著簡陋的作坊,覺得太落後。
“不累、不累!”大家齊聲道,只要每天有進項、吃飽飯,這點兒累算啥。
“阿櫻,你剛才要說啥?”好半天王三郎才想起。
“你和鄭四叔你們做這個算盤要多久?”蘇櫻拿出圖紙。
“這用來作甚?”不是每個人都如楊春華見過。
“取代算籌計算,我剛才聽算籌課,計算太慢,不如用算盤。
這玩意欽天監推算曆法、天時的,咱們用來算賬,比算籌快捷、方便。”蘇櫻借用楊春華的話。
“這法子巧妙!”在場的人無不稱奇。
“用啥材質?”王三郎與鄭四郎幾個木匠琢磨著。
最不好弄的是算盤珠子,要搓圓,中間還要鑽孔,一架算盤要119顆珠子。
“木質、竹質、石質、鐵質皆可,看你們怎麼方便製作。”蘇櫻無所謂,能用就行。
“要多少?”王三郎又問。
“呃,村學共有六十三個孩子,加上幾位先生,嗯,做七十五架吧?”蘇櫻算了算道。
還要給胡夫人、父親、三叔各送一架。
“嘶,那麼多?”王三郎驚呼。
剛才還愁沒有制粉原料,這一下來個木匠活,得把他們幾人乾冒煙。
“以後孩子們憑這一手算賬本領,就能謀生,若有機會到長安考算學,也是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