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從商,畢竟商賈一心逐利,於本心之中會受人歧視,也沒人願意這麼做。”
宋楠呵呵笑道:“楊大人是這麼認為的麼?我卻不這麼看。商家逐利本就是天職,商家不逐利,朝廷何處得稅收?我只問,百姓們是願意抱著為商不齒的想法餓死,還是願意從商經營住高屋大宇吃飽穿暖生活逍遙呢?”
楊廷和皺眉道:“對某些人而言恐怕寧願餓死也不願從商,但對普通百姓而言,恐怕還是選擇後者。”
“這就是了,百姓都是普通人,他們可不像諸位讀過聖賢書的大人們這般的在乎什麼身份的高低,他們只希望能吃飽穿暖一家子安穩的過日子罷了。況且就算是在座的諸位大人,又有幾個願意甘於清貧呢?所以不知百姓不願經商,肯定是另有原因了。”
“但不知宋大人說的原因是什麼?”楊廷和問道。
“以我一家之言,我覺得問題出自朝廷的戶籍之策上。”宋楠正色道。
第六零一章 朝廷的軟肋
“宋大人,你說話可要小心些,妄論朝政可不是什麼好習慣。”費宏冷聲道。
宋楠笑道:“費大學士,莫嚇唬我,不論朝政要我等臣民作甚?對比大明建國初年和如今的諸般政策,變化不可謂不大,可見世易時移,政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費宏哼了一聲不說話,楊廷和皺眉道:“宋大人說說,為何朝廷的戶籍之策會讓人不願經商呢?我倒是沒想明白。”
宋楠道:“我大明朝民籍歸於地方,田甲之制又規定百姓不得離開土地,否則便成流民逃民,商賈之家本就是經營四方,賤買貴賣;這般限制固然會讓商賈不能自由穿梭於大明各地經商;諸位都知道,我大明商幫都是拘泥於本地,晉商徽商浙商都是在本地經營,雖然規模浩大,但除了本地之外卻未能惠及各地,原因便是他們不能在外地置產經營,就是因為戶籍所限之故。”
“胡說八道,哪有這個道理,朝廷造黃冊設田甲便是為了防止百姓流竄各地,百姓多懶惰之徒,很多人不安於本地貧瘠,寧願田地荒廢也要去富庶之地食嗟來之食,若照你宋大人的說法,我們應該不管他們,讓他們到處亂竄不成?無戶籍田甲限制,朝廷的徭役賦稅又如何攤派收取?難道滿世界去找他們不成?”楊廷和有些惱火,說話也不客氣起來。
宋楠也不動氣,微笑道:“楊首輔稍安勿躁,我可不是要朝廷廢除戶籍田甲制度,而是要在這上邊做些變通,鼓勵有能力的商賈將銀子花在經營建設之上,減少對他們的限制,讓他們藏在家裡的銀子能流通於市,而非放在他們的密室之中生塵;有流通,則有稅可收,也可繁榮集市,何樂而不為?”
楊廷和道:“依你之見,該如何變通?”
宋楠道:“對商賈戶籍的限制做些修改,譬如說允許商家在外地置業置產,在外地經商三年並有自屬產業者可允許在當地入籍等等,這樣既可將流動商賈納入官府管轄之下,又可提高他們的積極性。此舉僅限於有能力經商置業之人,對耕作的百姓卻不適用,這豈不兩不妨害?”
群臣目瞪口呆,對宋楠這個大膽的想法這些人從未想到過,仔細想想倒是有些道理,不過問題也不小很快便有人提出來疑問。
“若按照宋大人的設想,像京城這等人人嚮往的地方,豈非人滿為患?只要有錢購置產業,三年後便可在京城入籍,豈不是牛鬼蛇神都要往京城跑麼?”
宋楠微笑道:“這位大人的擔心也有幾分道理,不過這是不可能的,京城雖好,也不是人人都願意在此安居的;故土難離,願意離開生養的家鄉來到異。地定居的畢竟是少數;況且這政策侷限於有能力置產經營的商賈,我卻不信有多少人能買得起京城的房產。這個政策只是讓商賈們安心經商罷了,況且京城也沒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