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對鄉梓的一片深情。所以他早就暗暗給自己制定了約法三章:一不能以他李氏的姓名為出資興建的專案命名;二不能親自到場為自己投資的專案剪綵;三不允許他手下人以“長實集團”的名義出席各種專案落成慶典和其他慶祝儀式。
李嘉誠常常用這嚴格的“約法三章”多次婉拒來自家鄉潮州的盛情相邀。然而地方官們豈能在沒有出資人到場的情況下就為這兩家醫院召開慶祝儀式?就這樣,本來一年前就可以舉行的落成慶祝儀式,一直推到了翌年的春天。期間潮州的父母官多次以各種方式向他發出邀請。李嘉誠也數次婉拒,從秋天一直推遲到1983年的元宵佳節。終於,抵擋不住家鄉人的一片熱情,盛情難卻,他破了自己的“約法三章”,他來了。
2、一世祖李明山:避饑饉,遷潮州
李嘉誠又來到過去魂牽夢繞的面線巷了。
這裡是潮州北門街的中心,他記得自己少年時期就是在這條鋪滿大塊青條石的小街上走過來的。而小巷深處那座早已破敗的小院,如今已經不見了蹤影。李嘉誠始終沒有忘記那個曾經給他溫暖也給他憂愁的家。幽靜的院落裡有一棵在秋天結滿碩果的柿子樹,幾間青瓦參差,石牆為底的北屋,好象仍能隱隱飄出他熟悉的讀書之聲:
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里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
不脫蓑衣臥月明。
那是李嘉誠喜歡的《千家詩》。
數十年來李嘉誠生活在繁華的國際大都市香港,他身處冗繁商務,奔走於世界各地,可以說得上日理萬機,但是,他始終不能淡忘兒時的往事。尤其潮州城內北門街,還有面線巷那座栽有桂樹的幽靜小院,以及祖父和前輩們留傳下來的老屋。小院不僅是李氏祖宗傳下的家產,同時也保留著讓李嘉誠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他永遠不會忘記先祖們當年的創業經歷。儘管歷史已如過往的雲煙,在潮州面線巷這座小院看來不留任何舊痕,不過,李嘉誠心靈深處的記憶是永生難以磨滅的。
大約是明朝末年,河南省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災。一個名叫李明山的讀書人,受不了生活的饑饉,決定舉家遷出生活多年的古城許昌。當時的河南災民一般都結夥前往遼河故道的關東,因為遼黑吉三省的廣大沃土可以養人。然而李明山卻另有主見,他認為如果隨河南人統統下了關東,那麼即便再廣袤的白山黑水也怕人滿為患。於是他與家人計議,決定另闢一條生活的溪徑:前往福建省的莆田。所以,這就是中州李氏家族向南遷徙的第一個的落腳點。
不過,李明山一家在莆田並沒有獲得安身立命的條件。莆田雖有一些河南老鄉,這也是李明山一家人當初決定舍東北而改投福建的主要原因,然而莆田並非讀書人李明山的再生之地,他原想在此以教私塾為餬口之業,但這種希望很快幻滅。原因是他的河南鄉音使他在莆田當地尋找不到生源。他的滿腹才學,也因此而不受當地人的青睞,所以他的生活仍然過得相當清苦。好在李明山畢竟是有文化的人,久而久之,這裡的鄉民們也接受了這位河南秀才,當地一些貧困家庭的子弟也開始和這位“布衣老師”相依為命,李明山於是就在莆田開辦了一個“大私塾”。也就是十幾戶貧民子弟僱請他在農閒時間講課,李明山儘管收入甚微,但因有貧民子弟的擁戴,倒也心情舒暢。李明山認為,他在這裡至少比為那些老財主的子弟單獨上課好些。
不料,就在李明山準備在莆田作長久定居之計時,忽然一場人禍降臨於身。當時正是明末清初,一天,福州大清官兵突然湧進了小小的莆田古城,他們殺戮的主要目標雖是尚未剪掉腦後長辮子的前明舊兵。但城門失火,難免殃及池魚。莆田城裡激戰不休,雙方官兵死傷無數。百姓民舍,竟也燃起了熊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