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可憐李明山一家好不容易在莆田城郊建起的一座草房,也在這場災禍中被無情的大火焚燒貽盡了。於是,本來已隨遇而安的李明山,不得不再萌生遷徙之念。這樣,李明山攜妻帶子,又不遠千里地向浙江跋涉而來。
李明山這時已經五旬開外,再也不是當年從河南許昌向福建逃災時的他了。所以從莆田來浙江的一路上,他和家人幾乎奔波了半年有餘,終於在大清元年的入冬時分,來到了東晉時期就小有名氣的古城潮州。這次他選中的落腳點是在距潮州不遠的海陽縣城。
海陽同樣物阜民豐。在李明山眼中無論潮州還是海陽,都是他有生以來從沒見過的人間天堂。如果說在許昌生活讓李明山得到了中原文化的薰陶,在莆田暫居讓這位民間才子獲得了來自社會中下層民間的生活經驗,那麼在物華天寶的潮州海陽,則讓學富五車的李明山飽嘗了南粵文化的靈秀。
李明山之所以直投海陽,其原因也象他當年從許昌遷往莆田一樣,都因為此地有一批同從許昌故里南遷的鄉親們。早在海陽安家立命的許昌親友們,對既有才華又有人情的李明山的到來,當然是熱烈歡迎的。他們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交給這位老秀才來教,而李明山也渴望再像從前那樣重執教鞭。不幸的是,經過從中原到閩南,再從閩南輾轉來粵東的長途跋涉,等他到達了海陽,已經變得骨瘦腰軟,纏綿病榻了。
不過,李明山喜歡潮洲的山山水水,尤其是那條蜿蜓流過古城的韓江,碧藍透明的江波幾乎可以照見他不再挺拔的身影。再看城外的筆架山和金山、葫蘆山,三峰相連,巔連雄踞,城外群巒蒼翠,樹木蓊鬱,把個在東晉九年建起的古城環繞得如同盆地中的城郭。這在李明山眼裡真正是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李明山不能再以塾師為業,每日以藥代食,自知來日無多了。所幸他看見李家的子嗣們都已長大成人,而且三個兒子都像他當年一樣,雖然生活困境重重,倒也個個通書知理,學問不遜乃父。就在李明山落戶海陽的當年冬天,這位生於河南的老學究終於撒手塵寰,駕鶴西歸。不過他的後裔們卻從此在這粵東大地上繁衍,成了一方頗有影響的人脈。
這位要在本書中記上一筆的李明山,就是李嘉誠的先祖。雖然他的生卒年月史無考證,但是李明山畢竟是李氏家族在粵東繁衍發跡的鼻祖,尤其是李嘉誠在香港商界的歷史性崛起,給從河南遷徙而來的李氏家族帶來了新的榮耀,李氏家族第十代傳人李嘉誠,在香港富可敵國,並又躋身於世界華人富豪的行列,匆庸置疑,李氏的先祖李明山功不可沒。
李明山以後的七代人,當地史冊幾無記載。這是歷史的遺憾,但是延至李明山的第七代孫——李鵬萬的時候,忽然讓一度默默無聞的李氏家族再度生輝。
3、曾祖李鵬萬:朝廷貢官,掛冠返鄉
李鵬萬的出生年月不詳。筆者曾為此專程去潮州採訪,民間對李鵬萬的出生年代說法不一。一說道光十九年,一說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李鵬萬,自幼天資聰厚,讀書萬卷,並過目成誦,是海陽縣當時有名的學子菁英。尤其是他的毛筆書法,龍飛鳳舞,頗有前人蘇軾之遺風,在潮州地面人人皆知。每年元宵燈節總有人上門求其手書對聯,鄉民們每每以有李鵬萬親筆對聯張貼於門楣而引為至榮。等到李鵬萬考取朝廷貢官而風縻粵境之時,廣東地方各縣所建牌坊之上,多有李鵬萬手書楹聯鏤刻其間。現在仍可在粵東各地覓見其陳年遺墨。
如果說當年李明山率家人來粵東初期,僅是一個人脈豐厚大家族的肇始,那麼到了清朝咸豐九年,李氏家族的後繼者李鵬萬就再不是這
¤╭⌒╮ ╭⌒╮歡迎光臨
╱◥██◣ ╭╭ ⌒
︱田︱田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