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楊改革最深的感悟。自己該怎麼緩解或者說克服這種凋零?雖然一個或者兩個人的去世對自己的全盤計劃沒有決定xìng的影響,可也不能不說沒有一點影響。
孫元化雖然一直得自己看中,可還是有著不小的缺憾,還是太年輕,還缺少能讓人信服的成就,楊改革覺得,或許,該是自己做些補救的時候了,孫元化承擔不起因為老一輩人物凋零而帶來的壓力,他們這一派,即需要在科學上有所成就,也需要在政壇上有所成就才能繼續下去,沒有了政壇上的支撐,他們所作的事則很難有所作為,傳統力量的反撲,政治上的擠壓可不是說笑,那麼,自己就該找一個能挑得起大梁的人,或者說,再造一個領軍人物?
楊改革自己肯定是支援孫元化以及這一批人的,可楊改革身為皇帝,也不可能直接上陣衝鋒,那樣就實在太被動,作為帝王來說,還是得需要有人來為自己出面辦這件事。
想來想去,楊改革覺得,培養人才是來不及了,這種人才,沒有十年,十數年的功夫,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等新培養的人在學識上有了一定的成就,再讓他們在政治上有所成就,那就更不是幾年能辦到的。若是按照歷史,徐光啟的凋零,只怕也不是多麼遙遠的事,自己更需要在幾年之內,找到一個可以擔起科技,新興進步力量這面大旗的人物,讓這個人來承受傳統力量的擠壓,讓這個人為新興力量的壯大遮風擋雨。
備用的人選也有一些,楊改革也都思索過了,比如李天經。不過,楊改革又覺得不妥,雖然李天經的條件也不錯,可楊改革擔心,在明朝躍入工業化的關鍵點,只怕他也承受不起來傳統統力量的反撲,他還是作為輔助力量,作為幫手比較好。自己要的這個人,還是要能直面傳統壓力才行,一般人只怕沒這個能量,本來徐光啟是可以的,可李之藻的死讓楊改革感覺到了可怕,時間不等人,或許徐光啟也堅持不到那一天的到來,自己還是得準備一個承受傳統力量壓力的人。
工業化絕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能成的,等到工業化逐漸明朗的時候,勢必會接受傳統力量的反撲,那這個人,就要承擔起接受壓力的重擔,為剛剛出世的工業化遮風擋雨,保駕護航。
至於為什麼徐光啟能承受這個壓力,一是來自自己的支援,二就是徐光啟在移民上的巨大成就,有這個巨大的功德成就作為後盾,徐光啟才能承受傳統力量對新興力量的擠壓,這也是一般人不行的原因。
想來想去,楊改革還是覺得,或許張顯庸那傢伙更加符合自己的要求。這個傢伙最擅長裝神弄鬼,道家也喜歡搞些神神秘秘的東西,那傢伙如今被人稱作“真人”老神仙,天下“粉絲”不計其數,有著“肉身成聖”的架勢,若是由他出面來承受傳統力量的擠壓,也不是不行。
他搞的那些研究,本身也是科技的一種,也是新興力量的一隻,他在政治上,本身就有一品官的頭銜,但又和朝堂離得比較遠,政治上的糾紛和排擠也不容易一下子傳導到他的身上去,以他在生物和醫學衛生方面的成就和“功德”,若說承受來自傳統力量的擠壓,也還是可以的,實在不行,可以讓他“閉關”,只要這傢伙不倒,新興力量就不容易被搬到,等到新興力量成長得夠強大了,也就不怕傳統力量反撲了。
若是用張顯庸這傢伙,也不用重新找人,也不用重新培養,立刻就可以拿來用,算是一個十分趁手的人了。
以傳統世界獲得的功德和成就護身,為新興力量和世界開啟大門,這是楊改革一直的打算。承前啟後的關鍵人物必須擁有這種“屬xìng”。
楊改革對著李之藻的死訊,沉默了許久。決定把張顯庸推出來,讓他再更加耀眼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