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沒法抹,唱出來什麼就是什麼。”西湖先生抿嘴道,“那會兒的歌手才叫歌手,一兩次之內必須成!而且那會兒的錄音師也狠,就現場聽著現場調,就一次機會,修音一點也不能差!”
西湖先生抱怨的事情其實跟攝影很像。
機械攝影的時代,攝影師需要熟練的掌握光圈、焦距、曝光和快門技巧,而且在拍照時是看不到照片效果的,純憑技藝。
而在錄音棚裡,錄音師就相當於攝影師,只是他們的處理物件從影象變成了聲音,錄音師手上的調音臺就是照相機的光圈和快門,現場錄音效果究竟如何,同樣全憑技藝。
後來隨著數碼相機和影象處理技術的普及,攝影師們逐漸將更多的功夫下在了後期處理上,攝像師這門手藝不再那麼高不可攀,隨便誰在軟體內加個濾鏡就能做出相同的效果,之後的事情就更誇張了,可瘦身,能磨皮,單眼皮變雙眼皮,後期處理的威力近乎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