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和知府又不是吃飽了沒事幹,為了李家村一個群毆事件就巴巴的來驚擾敦慶帝,李真還不是那棵蔥。
那麼為什麼官老爺們要煞有其事的上報朝廷呢,這就不得不說五丫搞的織布合作社了。
在三牛的努力下,李家村織的布成功找到了銷路,嚐到了甜頭的李家村的媳婦們便慫恿五丫,擴大生產,“怕啥啊,三牛那麼能幹,俺們布織出來了,還怕賣不出去啊,這樣,布賣出去了,俺們再結算工錢,俺們交布的時候,就不結算錢了,記個賬就是,俺們還信不過你啊…”
村裡的媳婦們如此勸,家裡的繼母和嫂子們也殷切的期望五丫擴大生產,大家都是勤快人,不怕累,就怕沒活幹…
村裡其他沒能加入織布合作社的也天天朝五丫跟前跑,“五丫,俺手快著呢,這樣,梭子俺們自己做,不要你給錢,就算俺織布動作慢,可你不用置辦梭子,只需給俺棉錠就行了,給俺多少棉錠,俺就給你多少布啊,你也沒虧啊,對吧?再說了,俺多織幾回,動作不就快起來了嘛…”
五丫孃家也找過來了,“梭子也給俺們一個吧…”
幾個回合下來,五丫心動了,雙手一拍,行,擴大生產,陝西找不到那麼多銷路,不還有京裡嘛…
於是,當三牛從鳳翔府辦完貨物交割回村時,便發現,怎麼規模擴大了兩倍啊?…
面對全村人的笑臉,三牛實在沒好給五丫臉色瞧,歇了兩晚後,又趕緊起程了,得找銷路啊…當然,沒忘叮囑五丫不準再盲目擴大生產。
三牛的確是個能幹的,很快又和一布行建立了供銷關係,正巧,該布行正好接了一批急件,量還很大,三牛估摸了一下產能,最終還是接了下來,雖然冒了一點點風險,但做生意又怎麼會沒風險呢?因此,三牛火速簽了協議,跟著就拉了好幾大車的棉錠回村了。
因貨要的急、量又大,李家村的女眷們便取消了竄門活動。一個個全都投入到了熱火朝天的織布運動中。
但是,很快,問題就出來了,織布的速度快了。可棉紗不夠用啊,一個人織一天的布,需要的紗得6、7個人紡一天,因此,各家各戶的老少爺們忙完地裡的活也開始上陣了…………織布得先將棉錠紡成棉紗,然後再用梭子將棉紗織成布,梭子只提高了後面那一個環節工序。
李家村的人這麼忙了十天。沒想到竟然有人想出了個法子,把一次只能帶動一個紗錠的紡車給改造成了一次能帶動6個紗錠,這下效率更高了…
李家村在完成了這批急件後,大家都不想將產能降下來,紛紛給三牛做工作,降價售價都行,只要比以前掙得多就成,瞧吧。大家的要求還真是夠低的。
於是,三牛便給了改良者一筆錢,算是將機器給買下來了。然後投入資金訂製改制的紡紗車,並打算做好了一輛後給唐燁送一個去。
而和三牛簽訂合同的最後那家布行挺精明的,要和三牛簽訂長期合同,有多少布,他收多少,價格當然得比市面上降一些,而且,三牛隻能給他這一家布行供貨。
三牛自然不同意,說前面已經和其他布行合作了呢,不能沒誠信。因此,合同便改成了以後不得再給其他新布行供貨,三牛一瞧,也行啊,這樣至少不用愁銷量了,至於價格。這麼大的量要人接,不降價肯定不行,而且從目前來看,產能還大大的有挖掘空間啊,便籤了。
不想,李家村這麼短的時間內趕出了那麼多的布自然引起了其他縣布行的關注,大家一打聽,什麼,還能產得更多?什麼,不給新布行供貨?那大家還有什麼生意可作,因此,李家村便惹了眾怒,要壟斷也得等大家技術都到手了才行啊…
於是,便糾集了一幫人打上門來了…
不得不說,大清此時的官員眼光還是很長遠的,大家立馬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