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五十四章 內閣(2)
經過調整再調整,內閣終於成型。
這個機構,算是名不正言不順,宰相不是宰相,但好歹是國家的中樞機構,自有一定之規。而大學士加尚書,也就算正經管到了六部,權力也就自然鞏固了下來。
現在這個時候,大學士劉宇亮名義上還是首輔,不過所有人都是知道,這位劉閣老是已經失寵,下臺是遲早的事,就是看是今年下半年,還是明年上半年了。
如果不知機,還要賴在這個位置上,怕是下場都不會太妙。
皇上這執政十來年,除了早年是幾個知名的東林黨老人外,真正信任和重用的就只是有兩個。一個是溫體仁,一個便是東林黨的周延儒。
除此二人之外,也就還有一個楊嗣昌,但楊嗣昌崇禎是在軍務上任他,真正的國家大政,事事倚重的,還就是溫體仁和周延儒這兩個。
要說起來,這兩人又偏是生死對頭。
周延儒是東林首領,東林黨最擅內鬥,他的黨爭功夫,自是不必提了。
溫體仁當然也不是善人,崇禎年間,能混到內閣首輔,還獨自專權數年,哪怕被攻訐退位,推薦了一個薛國觀後,崇禎照樣是最信任……這充分說明了溫體仁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也正是東林一派,最為擔心的事。
他們是拼力攻擊,把溫體仁說的十分不堪,但很多罪狀都是因緣附會,根本不值得推敲,真正叫溫體仁去職的,還是崇禎天生的帝王心病,擔心臣下久為輔臣,會經營勢力,威脅皇權,而不是對溫體仁失去了信任的原故。
論說起來,相比辦事,周延儒連溫體仁一個腳指頭也不如。
朝中之事,真正有擔當,並且願與皇帝站在一個陣營,苦心孤詣的解決問題和麻煩的,也就是溫體仁和薛國觀幾個。
餉和兵,是崇禎末世的最要緊之物,但在東林那邊,一提起餉兵之事,便是叫皇帝修仁德。
天災示警,是皇帝不修仁德。
邊關報警,是皇帝不修仁德。
京師地震,是皇帝不修仁德。
流賊為患,是皇帝不修仁德。
反正在黃道周和劉宗周等東林儒臣嘴裡,凡事只要是內修仁德了,則自然而然就辦成了。天災不會有了,邊關也不會示警了,流賊就都降順了……反正皇帝只要問政,就無非是修仁德這三個字以應。
崇禎在剛即位的時候,年紀太小,被東林黨忽悠的有點找不著北,凡事也是照東林的標準來辦。吃飯,女色,衣著,無不是儉樸自省,太子之外,還有諸王,在傳嗣方面也是無可指摘。
勤政方面,更是無一日不見大臣。
比起神宗和他的哥子天啟皇帝,那簡直是差的天上地下。
但說來也是怪了,神宗年間大半太平,晚年才出了遼東的亂子,但內地境內,仍然是一片太平景像。
天啟年間也是如此,雖是年年受災,但大規模的流民禍亂,卻是由崇禎當家後才開始的。
這其中,當然也是有明末財政破產,到崇禎年間各種毛病大發作,但也是與幾次加賦有莫大的關係。
第一百五十四章 內閣(3)
等到了現在這種時候,皇帝當國十餘年,東林黨那一套也是漸漸玩不轉,真正能幫皇帝分憂,解決麻煩,並且對錢糧兵谷能有實際意見的大臣,才漸漸被信任倚重。
就算如此,崇禎也是實在沒有什麼章法,或者說,整個晚明之際,國家是病入膏肓,最有本事的大臣,在大明千瘡百孔的財政體系面前,也是隻能瞠目結舌,根本無計可施。
就眼前來說,國家財用之不足,實在也是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明初的種種弊端,也是逐漸顯露出來,可當國者,能拿出辦法出來的,幾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