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地方是有價無市。
糧食是根本,現在也正是青黃不接最嚴重的時候,糧價早就該起來了!
這件事,又涉及到國朝的一大弊端,也就是夏稅制度。
國朝賦稅,原本只是收取本色,也就是收糧,有一些地方只收布匹,也有一些地方只收綢緞,國初時候因為蒙古人的掠奪和迫害,加上幾十年的戰亂,金銀銅等貴金屬消失殆盡,而民間經濟也十分蕭條,在那個時候,明太祖定下的經濟政策都是保守和與民休息的,當然也包括財政制度和賦稅制度。
為了與民休息,國初時只徵收實物,而且不經戶部統支統收,小民可以直接把自己的解額自己去完成。
比如一畝地是三升三合的賦額,到了夏稅徵收的時候,松江的農民就得自己推著小車,把糧食送到在揚州的衛所裡頭去。
或是浙江的農民,把夏稅糧推至南京的京營倉庫的庫房。
這樣做法初衷是不擾民,當然實際效果是加倍的擾民。後來實行條鞭法,雖然戶部仍然不能統收統支,各地仍然自行其事,但好歹是把糧食改成了折色,也就是白銀徵收,其中還包括一些力役雜收,無形之中,算是幫農民減低了負擔。
在實行之初,效果可能是如此,但國朝的東西,一旦是吏治不清時,一切就會走了樣子。
到明末時,糧商在夏稅前青黃不接時故意抬高糧價,多賺利益,使農民不得不典當家財,勉強維生。等夏糧下來到了交稅的時候,糧商再故意貶低糧價,使急著交稅需要現銀的農民又得多受一茬罪,把糧食三文不當兩文的賣出去,在被朝廷剝削之前,先得被大商人們剝一層皮去。
這些糧商和官府都是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實力雄厚,農民被剝削也沒有辦法,加上驛傳和雜派等額外的加徵,一到收賦稅的時候百姓被迫流亡的事情極多,這也算本朝一大特色了。
其實這事兒就是一個常平倉的事情,青黃不接時放糧,收夏糧時官府以平價收糧,一收一支,百姓就減少了很多損失……可惜的是,貪官不願為,清官想為也無計可施。
這又是拜明太祖的制度所賜,地方上根本沒有什麼辦公經費,也不可能有少則幾千兩多則數萬兩的公費來做這樣的事……
這兩年的夏稅徵收前後,因為商會的存在,對濟南一帶的大糧商都有很多的約束,雖說有不少別的來錢的門道,可是舊有的大利就在眼前,伸手可得,為什麼不能賺這筆銀子?
這件事,和牙行一樣,也是有不少官紳甚至是官員插手其中,這兩年來,張守仁固然是排程著商會這條大船行進,可是同時之間,也是給自己招惹了不少的積怨啊……
“一群龜孫,王八蛋!”
“驢行的混帳,你們想想是誰幫著你們有今天?”
“想把禍水往大將軍身上引,瞎了你們的狗眼!”
糧價一起,自然引發全城的軒然大波!
濟南城已經是物阜民康,太平了兩年多,劉澤清進城和商會的一場大亂戰都只是在一隅之地,沒有波及全城,甚至沒有影響到物價。
而劉部已經撤走,張守仁率部入城之後,城中卻是突然出現這樣的大規模的物價波動,其中的彎彎繞也是根本瞞騙不住百姓……這不,各大糧行之前,不僅沒有預料中的對張守仁不滿的聲音出現,相反,有一些故意誘導的人剛一出聲,立刻就是被百姓們罵了個臭死。
躲在糧行裡頭的王東主一行,個個都是面色蒼白,模樣都是十分難看。
他們是真的沒有想到,張守仁得濟南民心居然是到了這種地步!
和大明很多城市一樣,百姓家裡多的是有十天半個月的存糧,那是精細會過日子的,少的就是無隔夜之糧,每天都得買。
後世人可能難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