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0部分

可能會戰敗所帶來的後果。

智識之士,都是完全瞭然,這一場戰事中十幾萬大明邊軍精銳全軍覆沒的後果是什麼,然而崇禎卻是一心求好,他的這種性格已經不必再多說,吊死煤山雖然是悲劇,是帝王的一曲悲歌,但平心而論,這種最悲慘的後果絕對是崇禎自己一手造成的。

哪怕他是天啟帝那樣的做法,以明朝的國力,可能拖到後金也腐化,或是最少能再多拖一二十年,甚至是拖過小冰河時期,都是不可知的事情。

但無論是誰來做,甚至是福王和弘光父子一脈相承,絕對會比崇禎在位要好的多。

王朝末世之時,最忌操切急燥,最忌改弦更張,最忌眼高手低,崇禎是把一切都佔全了。

於是在眼前,錦州這座雄城陷落了!

松山堡被圍,洪承疇和楊國柱等文官武將和不到一萬人的殘兵困守其中,無糧無草,失守不過是時間問題。

而從松山到高橋之間,皇太極使大量精銳埋伏其間,在清軍打下筆架山,奪取了明軍的軍資之後,當時馬紹榆的建議仍然是明軍主力全上,與清軍決戰,這個建議被洪承疇否決了。

事實上以後人的眼光來看,這個建議確實是書生之見,紙上談兵。

八總兵首鼠兩端,其心各異,而且戰鬥力也是參差不齊。

象王樸這樣的大同總兵,家丁少,勁兵少,軍紀一向是明軍倒數,其人向來卑劣無能,而白廣恩也是與之類似,只是能力稍強,再如楊國柱和吳三桂等,洪承疇約束不住,真正聽他的,也就是左光先和曹變蛟這兩個在陝西剿賊的舊部。

枝強幹弱,洪承疇根本無力統馭部下,一切獻策都只是虛妄。

就如洪承疇能接受劉子政的建言,將八總兵十三萬眾集結在一處,甚至連後路也不保,難道他十二年的督師就真的不如張鬥,不知道自己有前權無後陣,頭重腳輕?

實在也是無能為力之舉……八總兵其心各異,部下良莠不齊,打這樣的仗,明軍前陣稍弱一些,就很可能是一觸即潰的局面……事實也正如洪承疇所預想的那樣,明軍因為主力彙集在一處,士氣還算飽滿,在與清軍的前哨戰中,屢有斬獲。

但僥倖心理毫無益處,皇太極這樣的在青年時期就跟隨其父與明國交戰,然後在險惡的條件下攻佔明國邊城,再打下瀋陽遼陽,在其父死後,他力挽狂瀾,儘量緩解滿漢之間的矛盾,恢復生產,同時在崇禎二年開始入關,此舉使得蒙古各部漸漸對滿清歸心,同時他解決了毛文龍和朝鮮,使清國無後顧之憂,再打跨了林丹汗,使草原一體,盡歸滿清。

就在此人手中,後金為清,從一個部落小國,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這樣的一個雄傑人主,怎麼會看不出明軍陣列打法的矛盾之處?

洪承疇和十三萬明軍的悲劇,從他們出戰的那一天起,就已經註定了。

後人重演一萬次的松山之戰,其實無非是痛苦情緒的一種發洩,但只要當時的大明皇帝是崇禎,就算松山之戰被改演一次,仍然可能會有塔山之戰,杏山之戰,用後世論壇上常常調侃的話來說,明清之間的問題,真的是體制問題啊……

在丁宏廣和他的小組成員們面前就是這樣的慘景!

他們是在四月進入遼東,同時開始了在遼東參與進松錦之戰的計劃。

這也是軍情處成立以來,最為雄心勃勃的計劃。

全程參與其中,觀察明軍的戰鬥力,戰法,指揮,包括後勤旗號金鼓等一系列的所有的動作。同時,更為深入的,全面的觀察清軍的戰法,從個人到各牛錄,各甲喇額真,各旗,觀察每個餘丁,步甲,馬甲,白甲和葛禮什賢,觀察清軍的動員和後備,觀察他們的後勤系統和武器儲備等等。

光是完成這些已經是難得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