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內監,當然不必久候,不過薛國觀也不會拿這個小內侍當正經客人,也就是站在廊前階上,聽著小內侍將王德化的話一字不漏的轉述了,聽完之後,也是不做表示,只笑道:“小公公遠來辛苦了——來!”
一個薛府執事立刻過來,垂袖待命。
薛國觀笑道:“拿二十兩銀子,請這小公公去吃杯酒,大年的天,辛苦他了。”
“是,老爺!”
這邊薛府的人答應著,那邊那個小內侍也是喜出望外,不過機靈的內侍最為伶俐,俗話說聰明不過帝王,伶俐不過太監,太監無需聰明,聰明反而不好,只要人伶俐,會伺候人,察顏觀色,便是好太監了。此時他知道不宜多話,當下只是跪下叩了個頭,然後便是隨那個執事,到得外宅,自取領取超額的賞銀不提。
“閣老這番真大方。”
薛國觀轉回書房,房中坐著的,一文一武兩人,一個是穿吏員服飾,另外一個,卻是穿著山文甲,藏青色繡雲紋背甲,頭頂紅色銅盔的武官,見薛國觀進來,那個文吏打扮的便是笑道:“平日五兩就儘夠了,今兒可是開發了四倍賞銀。”
“老夫的得意門生給老夫長了臉,開心多費幾兩銀子,算得什麼。”
“哈哈,我家大人此次也是說了,等奉命來京時,就到相爺府上,正式拜門。”
“老夫到時候倒履相迎,倒要看看,國華他是何等樣人。”
說話的,便是林文遠了。
此次浮山報功,事前大費周折,甚至是他和薛國觀幾次徹夜密議,這才確定下了流程,包括在皇城照應,都是林文遠和薛國觀的幾個心腹門生在場,慎之又慎,到底是將張守仁的名字,深深烙在皇帝心底,而到了如此地步,楊嗣昌就算想詆譭生事,也得掂量一下,是否值得用魚死網破的態度,和一個小小遊擊死拼了。
這等事,涉及到最高權力之爭,包括好幾個閣老,尚書,內監,一直到皇帝駕前,從謀劃到定策,滴水不漏,終於是把這一場大功,結結實實的撈在了張守仁手中。
濟南戰事是在魯軍覆滅前就打完,檢點死傷,算斬首,甲仗,第二天就清清楚楚。
不過,張守仁藉口道路不通,卻是並沒有直接報功,張秉文等人打算奏捷,也是被浮山營的騎隊給攆了回來。
當時魯軍出擊,事情明擺著的,一定會全軍覆滅。
先是叫這個訊息到京城,然後再是大勝的訊息,先慘敗,後大勝,這滋味自然就是完全不同。
京師之中的流程,是叫林文遠帶著人操作,報捷的信使,就是孫良棟這個外表憨厚,心機十分深沉的武將來擔當,果然,今日所有的表現,朱王禮都是按吩咐行事,滴水不漏,搶功之餘,也是狠狠惡心了楊嗣昌一把。
對楊嗣昌,張守仁本人並無成見,事實上這人是一個有能力和手腕,也敢於任事的一個大臣,比起明末時那些普遍的尸位素餐,或是把持輿論,只顧自己形象和清名,罔顧事實如何的清流大臣來說,楊嗣昌要強的多。
但黨爭就是如此,張守仁依附的是薛國觀,成親時老薛曾經賜字,彼此門生情誼是定下來了,雖說張守仁已經拜了劉景曜,不過拜門這種事並不是不允許第二次,地方上仰仗劉景曜,朝樞之中有薛國觀照應,張守仁的青雲之路,必將走的十分順暢。
說來簡單,這其中的學問,心機,種種決斷,都是要事前有充足的謀劃不可,而且,每一環節都不能出錯,否則,就無法得到最大化的利益。
時至如今,可算大功告成。
薛國觀也是一臉輕鬆和快意,他和楊嗣昌在崇禎心中都極重要,但他在崇禎心中是政務和財賦大臣,楊嗣昌卻是專掌軍務,原本他也不以為意,但張守仁這個武將倒是看的清楚,來信相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