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這個翻車就是南方水車的擴大版,漿葉闊大,踩踏方便,引水流量應該足夠鹽池調節所需。
這樣的翻車一架當然不夠,不過反正張守仁有的是人力,多造幾架,每天由不能當親丁的壯勞力不停的踩踏就是了。
比起煮鹽,這種鹽池的產量就不是幾倍或幾十倍,而是幾百倍上千倍的產出了!
有本堡和其餘幾個鹽池,年產幾千萬斤鹽,根本就是十分輕鬆的事情了。
蒸發池,調節池、結晶板、結晶池……
大大小小的池子把海水引入,然後保持一定的海水濃度,然後依靠烈日和不停的攪動,蒸發,然後到結晶的水平。
最後就是成片成片的上好海鹽。
後世的蘇北大型鹽場,無非也就是池子比眼前的鹽池要大一些,還使用了一些現代化的器械,但是在原理上,後世的鹽池和眼前的鹽池是一模一樣,沒有任何區別可言。
一想到雪白的鹽就和泥土一樣,用木鏟剷起來就能賣錢,張守仁就是心花怒放,開心的不得了。
這年頭,果然還是穿越者有優勢的。象這種曬鹽法其實十分簡單,成本也小,但一直要到清朝嘉慶年間才廣為流傳為人所知,到清末才真正推廣開來。
第七十三章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2)
象現在明朝這會子,井鹽倒是曬鹽法,但十分原始粗陋,出產的數量也少。象是淮鹽魯鹽,都是海鹽,全部是由世襲的灶戶從早到晚點燈熬油的煮海燒鍋製出來的,成本高,產量低,要不然明朝百姓吃鹽不易,鹽商利潤極高,主要還是沒有解決掉技術瓶徑。
當然了,張守仁也沒有大發善心,把這種技術廣為推廣流傳的計劃。
這鹽池看似簡單,高低也有不同,進水結晶也有學問。
除了最心腹的一批人,這個技術上的要點他是不打算透露的。最少,要在他掌握相當強的權勢和力量之後,才會考慮到推廣曬鹽法來解決天下人吃鹽的問題。
現在就推廣,只會便宜一群鹽狗子,普通的百姓是佔不到任何便宜的。
“明日安裝這具水車,然後調集人手,除了鑄炮的人之外,繼續打造這些水車,凡參與做事的,每天供給魚肉米麵,按月每人領二兩銀,老林,你和幾個老手匠人,每月支領五兩,到年底了,再給你賞紅包!”
丟下一句叫所有匠人熱血沸騰的話,張守仁也是心滿意足的離開。
回到家中,張守仁叫老張貴點亮油燈,研磨好墨水,然後藉著油燈的微光,開始費力的書寫著一封“八行”書信。
對一個武將來說,他的字未免有點太好了些。
明朝人在紙張上的使用是肯定不如後世的,雖然有後世沒有的自然資源,比如浮山這裡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這在後來的青島市區是肯定看不到的,但只有自然資源沒有工業產出,紙張缺少也是不可避免。所以在此時都有一些敬惜字紙的故事和箴言之類,一般的讀書人從啟蒙到讀書有成,真正能下筆書寫的字紙並不多,更多的人是在沙盤上練字,能用好墨好筆書寫大字的機會並不多。
張守仁從小學時起練字,然後報興趣班,一直到成人後都沒有把毛筆字徹底放下,雖然字是很呆板的顏體字,只能說是中規中矩,不過不太苛求的話,他的字在這個時代也算是上等了。
在燈下書寫的時候,他刻意把字寫的稍差一些,間距也拉開來一些,用力也重了一點,等寫完之後,他在燈下把紙張舉高,藉著昏黃的光仔細瀏覽了一下。
“嗯,還是蠻不錯的嘛!”
這張紙上佈滿了殺氣騰騰的大字,象極了心胸開闊的武人,瞧著有力有些霸氣,但也不是特別的張揚,倒是十分適合他現在的身份。
“張貴,老張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