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的夥計,沒過一會兒,便是抱出十幾株人參來。
“每顆二百兩,一共十六顆,老爺給三千二百銀子,小店再送幾株二兩參,給老爺拿去送給親友,也是極好的……”
掌櫃一副招呼大主顧的模樣,張溥已經是面紅過耳了。他家就算是太倉世族,但也沒有一下子拿幾千銀子買人參的道理,他原本以為有三顆兩顆,花上幾百或千把銀子買下來,回家之後藏諸於室,也算是給家裡留一些傳家的寶貝,東珠和人參這兩樣,東珠雖然華貴,但不是士大夫家所應追求,人參卻是好東西,不管是送人或是自用,甚至倒手買賣,都是十分方便的……可惜的是,這裡的參,實在是太多了……
“天如兄,天如兄!”
張溥正尷尬間,不遠處傳來叫喊聲,他扭頭一看,展顏笑道:“吳次尾,候朝宗,陳臥子……你們不在城隍廟等我,卻是自己先跑出來了啊。”
他此次前來膠州,事先是和陳子龍書信約好,同時廣約朋友一同前來,不過多半的復社中人不願有此一行,因為在這些復社中人看來,只有江南一帶還值得跑跑,南京最好,蘇州次之,別的地方,是多謝盛情,還是不必勞煩了。
除非是大比之年,有舉人或監生身份的進京應試,不然的話,這些東林和復社的才子們寧願在秦淮河上追歡買笑,或是三五成群飲酒作樂,叫他們跋涉千里到膠萊一帶這樣有名的窮山惡水地方,那也是絕無可能。
最終只有四公子中的吳應箕和候方域願意成行,他們一共北上,到兗州境內時另外兩人不願和劉澤清照面,候方域是因為候家和左良玉的關係深厚,不好和別的軍頭打交道,吳應箕則是多次往來於南北之間,對劉澤清廣設關卡魚肉百姓搶掠民財行為十分不滿,所以不願見他。三人在兗州分道,張溥在曹州一帶繞道耽擱了幾天,看眼前這兩人是和陳子龍接上了頭,三人一起上街遊玩,倒也是巧了,正好是和張溥又碰上了。
張溥是和吳偉業並陳子龍等人同一年鄉試中舉,在大明,打不散的不是父子和兄弟關係,而是師生與同年的關係。官場也好,在鄉結社也罷,同年關係是隻次於師生,是最親密最不擔心被叛賣的關係了。
在國朝這二百多年間,幾乎沒有弟子彈劾師父,並且反目成仇的事情發生。因為除了謀反之外,“師”就是父,哪怕有過錯,為弟子的也該替尊者隱,絕不能口出惡聲,否則就是大逆不道。
也就是萬曆年間,張居正的兩個弟子為御史,因為張居正得罪的是整個文官集團,所以弟子都反目成仇,張居正被彈劾後,一時都感覺心灰意冷,無臉再繼續為官了。
同年的關係也是如此,某科發達之後,一定要照料同年,否則就是不仁不義,被眾人指責唾罵,鄉試同年的紐帶沒有那麼牢固,畢竟舉人還不算正經的官場中人,彼此的聯絡沒有那麼緊密和有功利性。
但復社不同,原本就是社友,再加上同年的關係,彼此間自然更是親密。
“天如兄,歡迎之至啊!”
陳子龍比起一年多以前更顯的黑瘦了,他是復社中的骨幹,因為已經中了進士,但因為選官不利,被下放到地方為通判,陳子龍也是傲氣十足,拒不上任,社友們自然也不會勸他屈就,在家讀書講學,結社遊玩,十年八年的聲名上去了,可以直接選御史或是科道,由濁流轉清流,那個時候再任官也不遲。
便是不任官,陳家也是世族,缺不得他一口吃穿用度,在家裡可以傲嘯王侯,在江南誰敢惹東林復社的人,日子會過的十分愜意。
誰也沒有想到,他居然跑到膠州來,還任了膠州通判一職,這一年多,在江南一帶,特別是東林和復社的社友們對陳子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