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的原因了。
養軍,屯田,大修水利,興建學校,還幸虧只是在小小的膠州和浮山一帶進行,要是全面鋪開……總之張守仁的賺錢本事,還得更進一步加大才行。
醫館門前,包括院長柳增仁在內的大半的醫生,手頭沒活的都是迎了出來。
夫人生病,只是這四個字的情報,浮山醫館裡的醫生們都是沒頭蒼蠅一般,誰知道夫人到底是什麼病?沒有辦法,只能全部出迎。
這個醫館,上上下下都十分明白,並且十分感激。
能把這樣龐大的建築群落,包括所謂的門診部,住院部,學院部,醫研部在內的超過三百間房舍的“醫館”建起來,招募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在內的不少有名的良醫前來,給予最優厚的待遇,在看病的同時還能每個人帶數目不等的醫生,把自己的醫術真正傳下去,這所有的一切,都是仰賴張守仁一人,有如此大胸襟和大格局的大人物,這些醫生自是從未見過,甚至在以前,連想也想想過。
明朝的醫生社會地位不能說特別低下,不過也說不上高明。皇家雖然有太醫院,太醫不過是和皇家養的其餘機構的供奉一樣,沒有什麼叫人尊重的地方。當然,明朝太醫的本事也就不必提了,不管什麼病,方子都大致差不離,不偏不倚,不熱不寒,都是溫補的十全湯之類的東西,連傷風感冒都治不好。
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醫館(2)
明朝皇帝壽不永年,經常三十來歲就死於惡疾,最多也就活個四五十左右,當時京師有諺語,什麼翰林院的文章,光祿寺的茶湯,太醫藥的藥方,武庫司的刀槍,這四樣東西,就是最沒用的廢物了。
民間的遊營,郎中,大多數是世代相傳的世家,就跟木匠的世襲傳承一樣,只是醫生要比手藝人地位高那麼一點罷了。
這麼混亂的狀態,中醫的發展實在乏善可陳,只是李時珍歸列了本草,算是一個難得的進步,但在中醫的分科上,傳承和醫治上,都幾乎沒有太大的進步。
張守仁現在也沒有辦法把西醫的成就帶出來,第一,他不是醫生,第二,也沒有後世的工業化的成果來支援。
他現在做的,就是把中醫中真正有用的東西傳承和發揚開來,並且把經驗及實用錘鍊而成的藥方固化,配方公開化。
這樣最大程度可以提高中醫的效率,並且杜絕大量的庸醫來害人。
當然,最要緊的還是提高外科水平,這是為了他未來的波瀾壯闊的戰爭而準備的。
浮山醫館中,現在最大的部門也就是外科,很多在外科上有成就的高手都被重金請了過來,甚至多半是舉家搬遷過來了。
畢竟醫生的社會地位並不高,在浮山,醫生卻有前所未有的尊敬。待遇高,融為一體,到處受到尊敬。
當然,最受尊敬的還是外科醫生,浮山醫館的醫學院中也是外科最龐大,人員最多。
按中國醫學原本的分科是非常混亂的,現在經過改良,就是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面板科、推拿針灸科、骨科、五官科。
七個科室,暫且也只能分成這樣。
外科有一五十多名聲名顯赫的醫生,一千三百多名學生,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每天增加之中。其餘各科,加起來有一百多名醫生,一千一百多名學生。
整個浮山醫館,醫生和學生,還有打雜的雜工和護理的護工,一共近四千人,房舍近四百間,和浮山醫館相比,那些坐館看病的單打獨鬥的醫生就實在是單薄的可憐了,而皇家的太醫院在浮山醫館面前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笑話。
這一次戰亂,不少士紳選擇逃亡膠州,選擇的原因很多,但相信有不少人,最少是三成左右是選擇到浮山來看病問診。
很多疑難雜症,或是重病大病,登萊一帶計程車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