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宗教化,不再有變革社會的意義。

我們找到了哲學與宗教的界限。回頭來看宣講人,這是一批古中華時代的哲學家。他們站在現實的基礎上思考社會。在今天,宣講人被稱做“樸素的唯物主義”。

這一章出現了三個並列的詞語,“道”,“德”,“失”。在這一章的時代,道與德還是兩個宣講群,或者叫做兩個學派。這說明,這一章的時代在道派的早期,道和德各自獨立。猜測在思索社會這個總目標上,道派與德派是一致的。道派追求自的理想 ,探索生育的終極,德派則偏重現實的思考,探索生育的實際意義。失,從全文看,視道和德為正宗,春秋百家中其它的九十八家學派歸為“失”一類。

道與德的派別關係啟發了我們:

為什麼在道書中從吾言,食母到道中間出現了那麼多相類的詞語,而且這些詞語分別的宣講不同的內容。這是因為,在長長的幾千年的時間裡,正如氏族的匯合那樣,宣講人也走過了一個匯合的過程。不同的宣講群在不同的時代宣講各自的內容。到了春秋時代,不同的群匯合為一個道派。由此,又可以深一步的推想:

前文說過,魯,蔡,衛,宋是古商地。在這不大的地區內,並存了道,儒,墨三大學派。這三大學派的淵源又不相同。這就向我們揭示了商時代的社會思想。

道的淵源是本土的村落生活,具體說,是生育崇拜。墨子的書中殘留巫術的痕跡,想像淵源於巫祭祀。儒淵源於尚書,成書於論語,尚書,用今天的話說,是商的晚期和周時的文化教育的課本,課本的內容先是取材於商文化(的帝崇拜),後是取材於禹治水神話。上述是今天能夠知道的商文化,當然遠不是商文化的全部。那些在流傳中消失了的部分遠比今天知道的部分多得多。

41 勤而行

原文

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而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le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盲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註釋):士:就是人,人們。這一章以對道的態度為依據,將人分作上,中 ,下三類。 建言:哲理,名言。 明道,進道,夷道:雙關語。道,相當於今天的宇宙觀,世界觀,很抽象。 上德,廣德,建德:符合和遵循道的行為叫做德。 大白:大和白,源自商語,宏大的,高尚的。經歷了昧,退,纇,谷,辱,不足,偷,才能達到大白的道和德。 偷:無聲息的。 貸:幫助。

(大意):上等人對道勤而行,中等人對道沒有什麼表示,下等人對道嘲笑。(下等人不能接受道),嘲笑道是正常的。哲理說得好,……,道無形無蹤,唯有道才能消除對立,達到長久。

解讀

這一章結構完整,內容清楚,立論尖銳,立場鮮明。聖人被褐懷玉的時代過去了,我獨異於人的時代過去了,道思想迎來了一批叫做上士的追隨者,進入了新的時代。已經讀過的四章記錄了道思想的腳步。

上一章從變化的方面宣傳道,道能夠消除變化達到自然。這一章從“建言”的方面宣傳道,巧妙地“論證”道能夠消除對立,“善貸且成”。建言,就是“哲理”,“名言”,用哲理,名言來論證自己的論點。

文中這樣論證:

人分三等,下等人對道大而笑之,這是正常的,“建言”可以證明。建言的第一部分“明道若昧”幾句,用明,進,夷對道加以描述,第二部分,“上德若谷”幾句,用上,大白,廣,建對德加以描述。第三部分,“質真若渝”幾句巧妙地推論:明,進,大白,等等就包含在渝,不足等等當中。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