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位上居然全是花盆。青釉黃釉青花粉彩,方的圓的燈籠式花瓣式。甚至有還有兩個鈞瓷窯變釉的大傢伙。
當然了,全都是高仿。
“你這也算是個特色啊。”唐易笑了笑,指了指兩個鈞窯花盆,“這窯變控制的不錯,就是‘蚯蚓走泥紋’不夠自然。”
“蚯蚓走泥紋”算是鈞窯的一個典型特徵。北宋的鈞窯,已經能做到窯變可控,“蚯蚓走泥紋”顧名思義,就是釉中的氣泡穿起一條條具有立體感的“蚯蚓”,如同在泥中奔爬。
攤主一聽,這是個行家啊,立即遞過來一個馬紮,“看看有喜歡的嗎?給你便宜點兒。”
唐易也沒啥事,點點頭便坐下了,抽著煙,唐易的目光在這些花盆中一一掃過,結果也沒發現什麼好東西。
“這天可夠熱的。”攤主掐滅了菸頭,順手從眼前的攤上拿起了一把小鋪扇,扇了起來。
他這一拿蒲扇,一個花盆露了出來。
粉彩花鳥紋六稜花盆。花盆很小巧,直徑也就是十幾厘米,但做得卻不含糊。而且,這是個帶奩的花盆,盆和奩搭配得協調美觀。
奩,本義是盛放器物的匣子,用到花盆上,那就是花盆底下的深口盤子。花盆底下都有眼兒,為的是澆花時水能流出來,但是在屋裡養花,不能讓水流到地上,花盆下面沒個東西不行。下面裝個盤子,接水。
唐易眼睛一眨。
“你面前那個小花盆能給我看看麼?”
“你轉過來看吧,這是個帶奩花盆,不好交手。”攤主年紀不大,倒是懂行。
唐易轉過去,拿起花盆細細看了起來。
第230章 樂壽堂制
花盆釉面光潤,圖案是牡丹花,花枝上一隻鳥兒正在鳴叫。從粉彩的施彩特點來看,像是晚清的風格,但是精美程度卻顯然要比同期產品高出一籌。
清三代康雍乾盛世的瓷器那是沒得說,後來的嘉慶道光兩朝,算是承接了盛世遺風,官窯也算說得過去。可晚清的官窯,質量就明顯不行了。
這一隻花盆,帶有晚清的風格,卻又要比同期官窯要精美。
花盆的口沿,是一圈回紋,這款兒也落在口沿上:樂壽堂制。
這看起來像是一個很普通的民窯堂號。
“你可真有眼力,滿攤兒的東西,就這一件是老東西。”攤主也不避諱。
“樂壽堂,有哪個出名的民窯是這個款兒麼?”唐易明知故問。
“這我可就不知道了。但是這花盆做得很精細,我看是康熙的民窯。”攤主道。康熙一朝的瓷器,官民皆精,攤主的這個邏輯,倒也勉強湊合。
唐易一聽,不由放心了一些,但仍是試探道,“誰說晚清的官窯不行,同治光緒時候,慈禧太后的專用瓷器不也是很精美嗎?”
“那是那是,以前哪有人去追晚清的瓷器啊,慈禧的瓷器現在也開始熱了,不過慈禧的瓷器都是有款兒的,什麼體和殿,大雅齋,儲秀宮,都是宮裡的名兒。”攤主說道。
看來,這攤主真不知道!
晚清瓷器,良莠不齊,慈禧掌權之後,還出現過所謂的“同光中興”,制瓷業有點兒復甦的架勢。而專為慈禧燒製的瓷器,也是當時質量最高的瓷器,在市場上已經逐漸開始受到熱捧。雖然過百萬的很少,大多幾萬到幾十萬,但是上升空間十分巨大。
這些瓷器,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署有慈禧生活過的殿堂的名字。就如攤主說的,體和殿,大雅齋,儲秀宮,這三個知道的人不在少數。尤其是“體和殿制”,因為這個名兒顯得高大上一些,所以幾乎成了慈禧瓷器的代名詞。
但是,還有一個款兒,是專做花盆的,那就是樂壽堂。
據說慈禧愛花如命,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