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3部分

,至於具體在什麼時候出現,他也沒涉獵過。

文人喜歡封門青作印,也和封門青含蓄內秀的品質相契合,石中君子,溫文爾雅。唐易記得,金石溪就有一款封門青印章。

這款印章體型不大,高應該不到四厘米,邊長也在四厘米左右。形制很簡單,方印,上面有覆瓦鈕。

覆瓦鈕比覆鬥鈕出現的晚一些,是西漢中後期印鈕的主流樣式。就像一個拱形的瓦片扣在方形底座上一樣,中間的“橋洞”,剛好用來穿系。

魏晉時期的印章,很多都是借鑑了漢代的形制。不過,用玉石製作覆瓦鈕,難度不小。這枚印章的瓦的弧度很美觀,打磨得也很精細,而方形印座的切邊也很方正規整,絕對不是一般工匠能做的。

這些東西,都是唐易在沒看印文時下的結論。

發現東晉時期的封門青覆瓦鈕印章,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發現。唐易略略有些奇怪,按說,以潘雲竹的歷史專業水平,不應該不明白其中的出奇之處,怎麼會隨便放到一個格子的青瓷筆洗後面?這個青瓷筆洗,只不過是清仿宋的民窯產品而已。

結果,唐易翻過來一看印文,辨認之後,嘴巴直接合不上了!

印文是四靈印,這在漢代到魏晉時期也很流行。四靈印是象形和文字相結合的,文字的四周,刻有四靈。

所謂四靈,就是玄陰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唐易嘴巴合不上,和這個沒關係,是因為印文的內容:

王羲之印!

聽起來有點兒太簡單了,這可是王羲之啊!怎麼他的印文和現在咱們的印文差不多,也沒啥特色啊?

要啥特色啊?漢代魏晉時期的私印,一般也就是名字後面加上個“印”、“之印”或者“印信”。

結合之前判斷這方印章是東晉的產物,唐易沒有理由不相信這不是王羲之的私印!

那會不會是同時代的人因為仰慕王羲之,自己刻了這麼一方印來收藏?或者,有人想冒充王羲之?

唐易覺得,這個可能性太小了。仰慕王羲之,就不會刻這種王羲之才有的私印。仰慕性質的印文,應該像鄭板橋仰慕徐渭一樣,刻一個和“青藤門下走狗”類似的。

至於冒充王羲之,以王羲之的身份背景,恐怕沒多少人有這個膽子。而且王羲之也不好冒充,下筆就露餡了,他那筆字兒,有誰能寫出來?

還有,這封門青確實太難得了,放到東晉,一般人也搞不到這樣的東西。

在王羲之的作品上,從來沒有見到過這個印。那是必然的,不僅見不到這個,而且也見不到王羲之任何的印章,咱們看到的他的作品上滿滿的印章,那都是後人蓋的。

因為在東晉時期,還沒有往自己創作的字畫上加蓋印章的習慣。這個事兒,學術上有爭議,但是一般認為,書畫上加蓋私印,是從唐代開始的,宋代開始流行。

但是,沒這個習慣,不代表沒有私印。私印出現的歷史就要早多了,至少漢代就有大量的私印考古發現。在秦以前,印不叫印,叫璽。自從秦始皇將皇帝之印專用為璽之後,官印和私印才開始叫印。

漢代,私印數量已經非常多了,形式也很豐富,一般尺寸不大。

魏晉時期延續了漢代的風格,所以這方封門青印章,基本就是漢代私印形制的略加調整。

就連印文,也是漢代摹制印章常用的繆篆。繆篆字型的形態比較方正,有點兒隸書的意思,而筆畫和小篆那種圓乎乎比較婉轉不一樣,而是彎曲纏繞。總的來說,還是比較好看的,感興趣的可以搜尋圖片看看,不再贅述。

“怎麼了?”

唐易盯著印章出了神,張路在旁邊連叫了兩遍,他才回過神兒來。

扭頭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