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立下三清宮,廣收門徒,傳下道家玄門一脈。
真人見積翠山雖然林木蔥蘢,山水含清暉,但是缺少了自然造化之洞天福地為依憑。便施展無窮法力改造自然面貌,移山轉嶽,納群山萬壑於須彌介子之中,生生人為造出一個養心閣,作為三清宮立派之根基。
每一代老觀主把觀主之位傳給下一代時,便會隱於養心閣之中,閉關苦修,領悟玄門之無上玄妙,與大道遊。
正因為如此,三清宮雖然沒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中的任何一處,卻也是能人輩出,千年傳承不絕,綿綿延續到今日,在玄門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各宮各觀的道友雖然知曉三清宮養心閣的來歷,卻是甚少有人能夠一睹真容。今日借老道士許信友突破修為,舉行慶典之機,得以進入這久負盛名的養心閣,卻是心中高興。
但見這養心閣之內,高峰入雲,清流見底,清巒石壁,五色交輝,青竹翠林,四時具備,繁花點點,群鶯亂啼,實是人間之妙境,欲界之仙都。
諸玄門修士,彙集於此地,三三兩兩的小道童往來穿梭,煮茶,捧果,卻也有幾分繁華氣象,彷彿金母開了蟠桃盛會,群仙齊聚赴瑤池。
正在這時,花影深處,蜿蜒小徑之上,緩緩走來一個身材高大佛門老僧,身穿灰色僧袍,壽眉低垂,面目慈悲,雙手合十,行動間,仿若流雲,沒有一絲一毫的煙火之氣。
老僧雖然年邁,卻是佛光隱隱,所到之處,生出一片清淨祥和之禪韻,果然是一位佛門是大德僧人,在眾位黃冠羽士當中,頗為顯眼。
竹林之內,閒散悠然的諸玄門羽士,見這樣一位佛光隱現的大和尚徐徐而來,便是一愣。
那見多識廣,交友廣博之人,不禁輕呼道:“這不是積翠山龍華寺老方丈寶鏡大師嗎,他怎麼也來到此地,莫非有什麼玄機不成?”
不少築基真修對於寶鏡大師的到來便是不解,但是轉念一想,卻也瞭然。三清宮與龍華寺也算是近鄰,雖說佛道兩分,信仰有別,去也並非有什麼矛盾之處。
有道是遠親不如近鄰,寶鏡大和尚前來參加許真人的進階慶典,卻也在情理之中。
一些和寶鏡大師相熟識的築基真修連忙起身把老和尚邀到近前,雖然佛道有別,言語之中,卻也是頗為融洽。
寶鏡大師乃佛門有道之高僧,見識廣博,博聞強識,對於天道的理解,頗有獨到之處。
俗話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功法理念有別,但是修道高深之處,卻也是路路相通,使得與之交談的玄門真修,也是受益匪淺。
正在這時,養心閣處諸玄門羽士一陣騷動,不騷人輕聲低呼:“墨道友來了,墨道友來了。”
諸人凝神向遠處觀望,果然見數人分花拂柳而來,為首之人乃一俊秀清雅的年輕人,動作飄逸,步步生蓮,灑脫之際。
其後跟隨著一個白髮老翁和三個垂髫童子,老翁鶴髮童顏,面色紅潤,身穿淡黃色唐裝,隱隱中,有一股自然蕭散之氣 ;,流轉全身。
三個童子俱都俊美非凡,靈動的大眼滴溜溜的轉個不停,悄悄打量著養心閣中早已來到多時諸位玄門羽士,眼神中,滿是好奇。
竹林內,不少築基真修紛紛和墨非打招呼。他們絕大多數僅僅見過墨非一面,但是卻對這個聲名鵲起的天台修士印象極深。
這卻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墨非橫空出世,太過於震撼。諸多玄門修士都因為這位年紀輕輕的墨真人指點而突破眼前的境界,況且這位龍淵真人墨非墨道兄,還是千年未曾出世的天台山玉霄觀一脈道隱真人的親傳弟子。
這些種種因素、光環加在一起,便不得不令眾修士嚴格對待了。
老和尚寶鏡大師見墨非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