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搏鬥有什麼兩樣呢 ?”
文天祥堅定地說:“ 我也知道你說的很有道理。但國家養育臣民300多年,現在遇到危難,要徵召天下兵馬,居然沒有一兵一馬捍衛響應的,對此我實在是深惡痛絕。所以才自不量力,以身許國,以此來希望天下的忠臣義士聞風響應,保衛朝廷。正義在手才能確定謀略,人多力眾才可以獲得成功,只有這樣國家社稷才有可能保全啊 !”
正當文天祥充滿了堅定的、樂觀的、勇於獻身的文天祥傳 ?51?崇高精神積極組織了義軍,並帶領著大隊人馬由贛州向臨安進發,準備拼死抗擊元軍,力圖保住國都時,南宋朝廷的大權卻掌握在投降派的手裡,他們的宗旨歷來就是“守內虛外 ”,也就是對內防止有人給朝廷構成威脅而要嚴加防範和控制,對外則要和則和,要降則降,隨時準備奉送國土和金銀。因而,他們既怕文天祥的義軍反對朝廷,又怕這支隊伍真心抗元,成為他們投降的障礙。於是朝廷就千方百計地阻止文天祥的軍隊奔赴臨安,命令文天祥把隊伍開往南昌駐紮下來。
文天祥組織軍隊是抗元的,留在後方怎麼抗元!文天祥提出了抗議,各階層真心抗元的人士也據理力爭,再加上元軍步步緊逼,戰火即將燒到臨安,朝廷這才調文天祥的軍隊到臨安來。
文天祥帶兵進駐臨安,朝廷裡的投降派正在散佈投降主義的論調,說什麼抵抗一定滅亡,只有講和才有生路等等。文天祥怒不可遏,再次上書皇上,堅決要求將抗元鬥爭進行到底,要求斬了投降派頭子呂師孟,並且還提出了具體挽救危機的方案。而這個奏本送上去之後,朝廷根本不予理睬。
當時,文天祥雖掛著平江(今蘇州)知府的官銜,但朝廷怕他在京城外擁兵自重,就一直不讓他離開臨安。
文天祥傳 ?52?
就在文天祥上書,與投降派鬥爭的時候,常州告急的文書雪片似地紛紛傳來,常州如果丟失,平江就難守,臨安也將受到威脅。因此,朝廷只得命令文天祥帶上義軍前往平江。
圍攻常州的元軍統帥伯顏,十分兇殘,他不惜一切代價要攻下常州。而守衛常州的姚知府和全城百姓則決心與常州共存亡。
伯顏見常州城防鞏固,就令部下驅使郊外百姓在城牆外築起一座土壘,藉以攻城。
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被元軍拉去築土壘,在皮鞭和刀槍的逼迫下,夜以繼日地幹著,累得死去活來。許多人正幹著活就倒下去了,元軍根本不顧倒下的百姓是死是活,把人和泥土一起堆在土壘上。真是殘酷到了極點!
土壘距常州城牆很近,守城的宋軍只要一放箭,便可阻止土壘的修建,但修土壘的都是自己的父老鄉親,他們怎忍心下手啊。
土壘修好了,元軍藉助它發起了進攻,姚知府帶領守城的宋軍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攻城的元軍,土壘沒能發揮多大作用。
後來,伯顏調來了火炮。蒙古軍在北方抓了大批漢族工匠, 為他們研製新式武器,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的武器裝備和技術在許多方面已超過了南宋。文天祥傳 ?53?“轟——轟——轟——”,火炮把城牆轟了幾個缺口,元軍藉著濃煙衝進去。守城的宋軍及百姓,在姚知府的帶領下,迎敵而上,展開血戰,將元軍硬壓下去,又堵住了城牆缺口。
常州軍民正在同元軍浴血奮戰,急待援兵到來。朝廷卻遲遲不肯發兵,最後只派了個叫張全的帶領2000淮兵前去救援。張全既是貪生怕死之輩,又無將帥之才,趕到常州,也只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此時文天祥領兵剛到平江,便立即召集諸將領商議對策。文天祥分析道:
“朝廷令咱們守平江府,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