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公鑰和私鑰,有私鑰的人,就是賬戶的主人。
在這裡,公鑰相當於是錢箱的銀行賬號,而私鑰相當於錢箱的鑰匙。
如果某人要轉錢給別人,就往別人的錢箱賬號中打入相應數量的錢幣,並且同時用自己的私鑰簽名,這樣對方才會知道,這筆錢是他打過來的。
每一筆交易,都需要一個見證人,擔保這筆交易是發生過的,而這個擔保人就是整個的比特幣網路,因為這筆交易發生的時候,會被要求向整個比特幣網路進行廣播,在這個網路中留下足跡。
每一個比特幣,實際上就對應著一個完整的賬單,從這個比特幣誕生開始,所有的交易都在後面附加起來,形成了一個長長的交易鏈,也就是區塊鏈,隨著交易的增加,這些區塊鏈會越來越長。
也就是說,每一個比特幣,都可以追溯到它誕生的那一刻。
而比特幣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在這裡,林鴻巧妙地設計了一個被稱為“挖礦”過程的HashCash機制。
這是一個數學計算機制,它的靈感來自於這樣一個想法,即一些數學結果難於發現而易於校驗。
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是因數分解一個大的數字。
將數字相乘來獲得它們的積的代價是低廉的,但首先找到那些因數的代價卻要高得多。
林鴻設計的比特幣,正是使用了這樣的一個原理,將比特幣的誕生,變為了一種數學的一種計算行為,他形象地稱這個過程為“挖掘金礦”。
要想挖到一個比特幣,就必須使用你的計算機CPU的計算能力,用來破解包含在資料區塊頭部的“雜湊雜湊值”,也就是為整個網路貢獻計算力,只有將其破解出來,才能獲得這個比特幣。
而很顯然,挖礦的人肯定不只一個,當比特幣流行起來之後,挖礦的人可能成百上千,這麼多人都是競爭者,他們都在搶奪這個比特幣,最終誰能得到,則只能靠運氣了,由其中的隨機數來決定。
而礦工們貢獻出來的這些計算能力,也沒有浪費,都被用作對整個位元網路資料塊的封裝運算消耗以及對交易的驗證,確保每一筆交易都是合法的。
比特幣的核心功能是點對點支付,就像真實貨幣一樣,無需中間人,幾乎不需要交易費。
它背後的技術實現是很巧妙的透過將製造貨幣,交易支付,交易驗證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圓。
第六百一十一章 反饋
林鴻將比特幣的原理說明文件釋出上去之後,剛開始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很多人看了一遍之後,只覺得雲裡霧裡的,感覺玄之又玄,認為這篇文章的作者有些誇張,竟然聲稱可以完美解決傳統虛擬貨幣的這些問題。
畢竟,雖然這份文件只有短短地九頁,但其中所蘊含的資訊量卻極大,一般人看過去,根本看不懂其中的內容到底是什麼。
這也難怪,這篇文件可為是林鴻這些年來的主要所學的集大成之產物,所涉及的內容包括電腦科學、密碼學、金融學、以及數學等各個領域的內容。
林鴻只所以發在這個郵件討論組,也是考慮到了這點。
他的這篇文章,一般人還真的難以理解,必須得專業人士才行,這才是他為什麼沒有直接發在國內,也沒有直接公佈在論壇上,而是選擇這種相對保密並且專業性非常高的討論組當中。
這個討論組,平時也會進行一些技術討論,所討論的課題,都非常的專業,必須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才能看懂,更別說參與討論了。
這個討論組的成員,成分非常複雜,林鴻推測,應該有很大部分人是各大研究所和大學裡面的科研人員,如金融學者、密碼學家、數學家、大學教授等等。只有這些人,才能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