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微妙的權力遊戲,嬴耀心中明瞭,卻不點破大臣們的策略。
他們借新皇登基的機會,低調處理問題,儘量減小影響。
尤其是今日午間之事,即使殺胡亥的震驚,也比不上始皇退位、嬴耀即位帶來的震撼,更比不上帝國氣運金龍顯現的壯觀景象。
在這些戲劇性的轉變中,胡亥皇子與世族巨頭無聲地被除去,既消除了新皇的汙點,又悄然削弱了始皇的權威。
這是一場無聲的權力轉移。
與帝國的官員共事,需要多加謹慎。
自己的計劃和佈局,沒有三五十年的沉澱,難以完全實現。
李善長、狄仁傑、包拯、張居正和海瑞,這些人物都具有卓越的才能。這些優秀的文官,他們的出現讓李斯和王綰感到壓力山大,若不能盡職,他們就必須退位讓賢,讓更有能力和魄力的人接掌大權。
同樣,蕭何這般的賢能之士已經在地方身居高位,季善長等人也需要在中央歷練,同時推進嬴耀的政策全面實施。
顯然,帝國現有的官員儲備還不足,嬴耀還需繼續徵召人才。
目前,他還有一百多個名額尚未啟用。
十次微小的召集,代表他能喚起九十九位,之所以未能即時召喚,是因為他預留了一些特殊的情況。
這些文官,是當下亟需填補的重要空白,關乎大秦改革的推進與執行。
“真是沒想到,做了皇帝后,對文官的需求竟如此巨大。”
嬴耀心中暗自感慨,原以為地方郡守不乏能人,但經過清理世族,卻發現這一層級的官員空缺眾多。
秦王嬴政手頭的政務繁忙,亟需新鮮血液注入,特別是那些務實型的官員。
諸葛亮對此心知肚明,私底下為他推薦了一串名單,首當其衝的是謀士龐統,其次則是荀彧和兩位頗具爭議的人物——主父偃與晁錯。
主父偃以其“推恩令”的智慧備受矚目,他的策略有助於強化中央集權,然而他的社交手腕略顯不足,被貼上了智商高、情商低的標籤。
晁錯則以削藩主張聞名,可惜生不逢時,未能遇見像始皇帝那樣強勢的君主,結局並不圓滿。
在嬴耀眼中,主父偃和晁錯是推行政策的急先鋒,他們的才華不容忽視。
諸葛亮在深思熟慮後才敢於提出這二人,而龐統作為與諸葛亮齊名的“臥龍鳳雛”,其能力得到了當時人的高度認可。
儘管龐統英年早逝,但他和荀彧一樣,都是國家棟梁,為曹操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
嬴耀盤算著,一旦仙門之事告一段落,他將著手組建一個改革推進機構,或許會削弱左右丞相的權力,增設幾位副丞相,以便他們直接負責特定領域的事務。
他絕不會效仿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而是借鑑明朝的行政架構,認為它更為完善。
對於孔明的深思熟慮,嬴耀微微感嘆,他已經預見到這位智者會利用召喚來平衡本土官僚的勢力。
但他對此滿懷期待,因為九十九個名額的擴大,召喚賢才變得順理成章。
待國內改革完畢,他將目光轉向軍事,因為帝國的威脅來自萬族和仙門,軍事擴張刻不容緩。
當前,首要任務是選拔治理內政的人才,只有解決了人才問題,大秦才能真正強大。
一旦國家實力穩固,軍事擴張自是水到渠成。
至於明日出徵之事,嬴耀深知,只有拔除仙門在秦地的假祖殿,大秦才能安心發展,否則一切規劃都將成為空談。
時間緊迫,郡縣一級的官員任命不能再拖延,他決定儘快行動。
他並非未曾栽培出一些人才,只是他們尚未達到真正的巔峰。
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