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官是一樣的,沒高下之分,不像宋、明之時,一個七品文官都能蔑視一個正二品的武將。
“具體是什麼一個情況?”李隱問道。
崔文軒道:“還是讓劉縣尉跟你說吧,劉縣尉?”
縣有縣尉,從七品,主管治安、追捕匪徒等事,酸棗縣的縣尉是個身材魁梧的大漢,姓劉名通,這時恭敬的向李隱道:“據探子來報,有一夥上萬人的反賊幾日前攻打汲郡的黎陽倉,不果後向我們酸棗逃來,現在還有五六千人左右,看他們的架勢,應該是想要攻打酸棗的,我們應早做準備才好。”
崔文軒發顫的道:“我已向郡守大人發了求助信,且派人去組織壯丁了,李校尉,酸棗能不能守住,就多靠你了。”
李隱笑了笑,散發強烈的自行:“崔大人放下,區區五、六千的烏合之眾,還是屢敗之兵,他們要趕踏入酸棗縣一步,我定會讓他們有來無回。”
崔文軒愣了一下,一會後才回過神來,有些不太敢相信的問:“李校尉,你……你不會是想出城迎敵吧!”
李隱堅定的回答:“沒錯,我要率眾出戰!”
……
酸棗北邊是河內郡,河內郡的東邊則是汲郡,汲郡有隋朝的最為重要的官倉之一的黎陽倉。
隋朝有非常完備的糧食倉儲制度,一種為官倉,另一種為社倉又稱義倉,開始實行於開皇三年,以為水旱之備,主要建在晉、豫間的黃河、伊水、洛水、衡河、潁水等流域中。
儲存百萬石糧食以上的官倉有以下幾個:汲郡的黎陽倉、上洛郡的河陽倉、河南郡的常平倉、京兆郡的廣通倉等
文帝時期,隋的都城在關中長安,需從各地千里迢迢運糧至都城,倉儲制度建立後,則改為集中分段運輸,既省時又省力。
楊廣繼位,遷都洛陽後,又在大業二年於洛陽臨郡的滎陽郡置洛口倉,在洛陽北七十里設回洛倉,洛口倉城周圍二十餘里,共有三千個窖室;回洛倉稍小,周圍十里,有三百個地室,每個窖室可以容糧食八千石。
僅僅洛口、回洛兩倉,便儲存了兩千六百萬石的糧食,據後世學者估計,隋朝儲倉中所存的糧食,可為後來建立的唐朝五六十年之用,由此看來,隋朝國家的富裕,實乃史之罕見。
但是,國家有糧,並不代表普通百姓也有糧,隋朝的各大官倉中雖然有糧食無數,但楊廣並沒有下令開倉放糧,以解救沒東西吃的流民。
看守儲倉的官員,如果敢私自開倉放糧,罪同造反,是要殺頭的。
平原人格謙,為人勇武,在去年從豆子岡拉了數千人扯旗造反,四處燒殺搶掠,殺官放糧,最盛的時候有兵八萬。
那時的格謙可謂是意氣風發,只覺得世間何事都可為,他聽說齊郡有個叫張須陀的,是齊郡的郡丞,數次殺得名聲甚響的王薄丟盔棄甲,威震山東。
於是格謙便琢磨著,如果他能打敗或者是殺掉張須陀,那他的名聲豈不是大了去?到了那時,只怕全山東的義軍,都會尊他為主。
於是格謙便率領自己的八萬部眾,北上去了齊郡,併成功的將張須陀的八千主力從城了引了出來,八萬對八千,硬碰硬的打,格謙認為自己是穩贏不輸的。
然而,那一仗,格謙卻敗了,而且是慘敗八萬人逃出齊郡事只剩下不到兩萬人,現在只要一聽到“張須陀”三個字,格謙就會忍不住的打冷顫。
格謙慌不擇路的逃出齊郡後,很快進入了汲郡地界,然後看上了其中的黎陽倉。
“黎陽收,固九州”,黎陽倉西瀕永濟渠,東臨黃河,水運便利,是洛口倉建立前的第一大官倉,現在隨著楊廣再次北征高麗,各種物質齊聚黎陽倉,更顯其地位的重要。
第五十四章 騎兵突擊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