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呂宋、爪哇等南洋印支諸國負有義務,同時還需要壓制南洋印支土著的反抗。為此需要在上述地區長期駐紮50萬人的常備陸軍。並且保持一支中等規模的南洋艦隊。
第八,大明對日本、朝鮮的安全負有義務。需要在兩國保持10萬人左右的常備陸軍。
第九,大明必須保持太平洋的絕對控制權,必須在太平洋的重要島嶼保持陸軍駐軍,總數可能達到10萬。同時還必須保持一支強大的太平洋艦隊。
第十,大明帝國必須在非洲保持軍事存在,以便同羅馬帝國爭奪非洲的控制權。爭取佔領馬達加斯加和索馬利亞,為此需要在非洲保持約10萬人的常備陸軍。
第十一,大明帝國本土的安全是重中之重,此外還需要保持一支強大的陸軍預備隊以應對可能發生的緊急事件。為此,大明本土的常備陸軍當不低於100萬人。
這就是說,大明帝國必須擁有600萬以上的龐大常備陸軍,同時還需要保持可以稱霸太平洋、印度洋,爭霸大西洋的龐大海軍艦隊!而且600萬陸軍中的500萬人是長期駐紮海外,因為是大部分義務兵軍官也需要定期調動,基本上每三年就要整個兒輪換一遍。就是說每年都要有320萬人次以上的大明陸軍官兵被運來運去,光是運費就不下一億元!
600萬人以上的龐大陸軍,而且幾乎還是全球部署,每年花費的軍費,恐怕怎麼也不會少於20億元,而維持一支稱霸全球的海軍所需要的費用,至少也要10億華元。如此龐大的軍費開支,對大明帝國本身的財政將構成巨大的壓力。如果一定要如此實行,就必須由大中華各國分擔。而大中華諸王們和他們的政府還有民眾,不用說了,肯定不會那麼痛痛快快掏錢——畢竟這些軍隊都是朱國雄的這個大明皇帝的財產……
當然了,並不是說,大中華諸王都願意自己維持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這個槍桿子同時也是個吞金獸啊!而且大中華諸國中除了大明帝國之外人口都不算多,維持過多的軍隊對國民也夠成了巨大的負擔。
依著諸王的如意算盤,他們是要保持一定武力以自保的,同時又要將主要的國防責任甩給大明帝國。至於分攤軍費的事情,大家都是很不情願的。
而大明皇帝朱國雄在看到這份清單後,頓時就打消了在大中華諸國保持強大軍事存在的想法了——如果排除在未來用武力迫使大中華諸國加入大明成為郡縣的可能性,大明帝國根本就是“基本免費”的向大中華諸國提供安全保障嘛!
所以朱國雄和大明內閣反覆磋商之後,拿出的意見是大明帝國需要保持全球第一強大的海軍,同時擁有一支100萬人左右的常備陸軍,再完善一下國民動員體制就足夠了。
對於大明帝國這樣一個擁有六億人口和兩千多萬人口以及世界第一工業規模的超級大國而言,陸上霸權是毫無問題,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和大明帝國拼陸軍的消耗。哪怕是羅馬帝國也不會有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唯一的機會就是和大明拼海軍。畢竟整個西方世界的工業實力總和還是比大明帝國強大一些的,他們只要在海上將大明擊敗,自然就能讓大中華帝國分崩離析,而後再設法各個擊破。
因而對大明帝國來說,世界第一的海軍是必須要存在,同時也是必須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至於在北美、南美、中亞、印度、中東和白人全面對抗的責任,則儘可能推給大中華諸國,讓他們去維持強大的陸軍,承擔在一線對抗的義務——這不就是大明帝國在海外建立諸夏國的初衷嗎?而且由四華諸夏自己去維持陸軍,還比由大明帝國承擔海外駐軍的成本要低得多。起碼可以省下每年一億多的運費,而且還可以搞寓兵於民,就像現在的東華、西華一樣不是挺好的?北美這一戰,雖然打出了胡安和東華軍的威名,但是也大損了東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