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小郡王一席話,弄得阿朱雙眼直翻,張伯英滑頭,那趙殿下不就成鬼頭了?哎,還沒打仗呢,就互相算計,就這樣,大宋要是能打贏了,那就見鬼了。
太原府裡,張俊和蔡攸坐在一起喝著茶,蔡攸神色還算好,只是張俊卻一直皺著個眉頭,蔡攸倍感好奇,張口問道,“張統制,你這是怎麼了?”
“還能擔心什麼?蔡樞密,你說小殿下要是真把武州打下來怎麼辦?”張俊語氣擔憂,蔡攸聞言卻是哈哈大笑了起來,“張統制,你怎麼能有這種擔心?小殿下要是能把武州城打下來,蔡某人就能把頭縮褲襠裡去。”
這輩子,蔡攸還是第一次說這種粗俗話,之所以敢說,是因為他百分之一千的確定趙小郡王打不下武州,他也不用把頭縮褲襠裡去。
張俊可不像蔡攸那般樂觀,這年頭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萬一天上掉餡餅砸中了趙小郡王呢?
蔡攸和張俊有什麼計較,趙有恭自然不會關心,第二日一早,他便領著麾下萬餘人馬去了嵐谷,哦,準確的說是幾千可戰之士,至於那些老弱病殘應該排除在外的。
嵐谷,地處岢嵐軍西部,南臨岢嵐河,北部草城川,東面是岢嵐山,西面則是保德軍,過保德軍往西就是府州,而府州南北則是麟州和豐州。由東面岢嵐山向東北就是武州城,所以嵐谷,端的是地處要害,當然這也是對於他趙某人來說,如果不取麟州、府州和豐州,那嵐谷也沒那麼重要了。
宣和三年春,比之歷史上,大宋提前一年伐遼,此次興兵可謂是大兵壓境,足有兩路大軍加起來足有二十四萬有餘。四月初三,檢校太尉、兩河宣撫使、右路統帥童貫到達高陽關,童貫領兵多年,卻犯了個重要的錯誤,他還沒整頓諸軍兵馬,竟然先跑到霸州一帶視察了一下,名曰考察民情,看看遼國漢民是否一心歸宋。童貫之所以如此做,也實屬無奈,誰讓他之前曾上書趙佶發榜文了呢?
其實四月初三末時,各處就已經張貼了榜文,榜文內容洋洋灑灑,大概為此,“幽燕一方本為吾境,一旦陷沒幾二百年。 比(同彼)者漢蕃離心,內外變亂,舊主未滅,新君纂攘。 哀此良民重罹塗炭,當司遵奉睿旨;統率重兵;巳次近邊。奉辭問罪,務在救民,不專殺戮,爾等各宜奮身早圖歸計。 有官者復還舊次、有田者復業如初。若能身率豪傑別立功效,即當優與官職,厚賜金帛;如能以一州一縣來歸者、即以其州縣任之;如有豪傑以燕京來獻,不拘軍兵百姓,雖未命官便與節度使、給錢十萬貫、大宅一區。 惟在勉力,同心背虜,歸漢永保安榮之樂,契丹諸蕃歸順亦與漢人一等。已戒將士不得殺戮一夫,儻或昏迷不恭,當議別有措置。應契丹自來一切橫斂悉皆除去。雖大兵入界,凡所須糧草及車牛腳價並不令燕人出備,仍免二年稅賦。
一通榜文,數百字,其實大概意思就是說幽燕舊民大都心向大宋,只需天朝兵馬一到,一說收復故土,不需動用一兵一卒,當年漢家子民定會紛紛南逃,重歸大宋懷抱。童貫想得很美,可到了霸州附近一查探,他整顆心就沉到了谷底。
歷經兩百餘年,遼人心慕漢家文明,長久時間,大多遼人也放馬南山,失了野性,適應了農耕文明,再加上遼國的安民之策,實際上遼人和漢人早已沒了太大區別。尤其是兩國邊境上,遼國百姓比大宋百姓過得還好,有地種,有飯吃,生活美滿,相反南邊大宋子民還鬧亂子呢,就一個大盜田虎就搞得民不聊生的,就這種情況下,大遼的漢家子孫哪還會想著迴歸故土?老百姓,求的是什麼,無非是簡簡單單的生活,至於什麼國家大義,他們不懂。所以說現在童貫所謂的榜文之說,簡直是異想天開,猶如做夢。
自打同霸州回來,童貫也老實了,這下他也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要打下幽燕之地,想靠故國百姓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