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個隊,正副隊官才八百,但九品的武官卻絕對是過千的。
一下子選九百九品武官,到五位大將名下學習兵法,這也依然還是相當大的手筆。李超猜測著李世民的用意,估摸李世民是想要搞一箇中央軍官團,把羽林軍這個天子親軍,當成是個搖籃。
裡面的軍官畢竟都是天子親軍,從裡面選出來的人肯定是忠心可靠的。這些忠誠衛士送到五個大將那裡培訓,回來後肯定大大增強羽林的戰鬥力。甚至這些人以後還可以外放到其它的南衙諸衛去,那對皇帝掌控軍隊也是大有好處的。
至於李世民為什麼不親自教,或者說直接在長安搞個講武堂,李超估計一來可能李世民也沒那個精力時間,二來搞講武堂,關鍵也還是要有好老師。
而好的軍官老師,如今誰還比的過這軍中的五神呢。而李超他們五個又都要出鎮地方,沒空呆京師,於是李世民便把人送到各地上門學習了。
另外,李超不無惡意的猜想著,也許李世民在派了王內侍這樣的眼線來監督自己外,這三百學徒也是來加強對朔方鎮的監督控制的。萬一李超哪天有失控跡像,說不定王內侍就要帶著這三百學徒來個強行控制了。
三百個武官學生,估計也不全是隊正隊副,也許還有一些表現優秀的夥長什麼的也被送來了,算是晉級前的培訓了。
既然情況如此。
那麼李超也沒有反對的理由了啊。
他要是反對,那豈不是反對皇帝對他的監督,反對皇帝對他的信任了嗎?
有過白鹿書院山長、臨潭書院山長、崇文館館主等經驗,李超倒不認為自己教三百個低階武官有什麼難的。
蘇定方跟著自己學習兵法,不就很有成績嘛。
雖然尉遲寶琳、程處默、崔琰他們幾個也是李超的兵法門生,或者還要加上一個平陽長公主,這些人李超就不說了,蘇定方還是學的很好的,這證明自己教學還是有一套的。
一個是教,三百個也是教啊。
這麼一來,寧遠城倒是可以成立一個軍官教導營了。
“陛下聽說相國寫了一本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很想一睹為快啊。”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這本兵書,其實就與五經正義一樣,算的上是一本對孫子兵法的註解書了。但也不是單純的註解,而是增加了許多內容的。
三十六計這個詞南北朝時就有了,李超的這本書裡把三十六計加以總結。特別是引證唐代以前的實戰戰例,並用孫武的兵法精闢語句,另外也還引用了吳起、尉繚子等大家的見解。
這套兵書能讓將領們對於孫子兵法更容易理解,對於軍事計謀、軍事謀略學有更好的總結。當然,裡面也有不少李超的私貨,比如參謀制度等。
這本兵書分為好幾篇,不僅僅只是前人兵法的總結,也不僅僅是寫軍事謀略學,還寫到軍隊的組織、紀律,甚至是後勤準備,乃至於軍隊與政治等多方面。
不打無準備的仗,不打無謂的仗。
這本兵書不但低階的軍官看了用益處,能學到軍隊組織等,中高階軍官也有益處,他們能從中學到軍隊的指揮、用兵的謀略。甚至連皇帝都能從中得到益處,這書裡會有軍隊和政治的辨證等。
總之,這是一篇很詳細,很有實用性,處處都有例項,從組織、訓練、後勤到指揮、謀略等各個層次都有寫到的書,不完全只是一本兵法書。
書很長,分成多卷,如果只是教導九品武官,那隻需要拿出其中的幾捲來就行了,太過高階的他們暫時也接觸不到。
但如果李世民想看,李超當然不能藏著掖著。
好在如今的印刷技術高超,要精美可以直接上雕版,要成本低就上活字,若是少量那就直接請人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