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順,他們仗著自己卡在東西方中間,於是就想要壟斷這種轉口貿易,不讓東方的商人將貨直接運到西方,而且還故意壓低價格,收購後再轉手高價賣到西方,從中賺取巨大的貿易差額。
貿易的大頭都讓他們賺去了,而且因為他們搞壟斷,還使得貿易的額度大大下降,這對外貿出口大國的中原,可是損失巨大的。
尤其是如今,大華不但掌握了西方市場上極受歡迎的絲綢、瓷器、茶葉、糖等商品,而且還掌握著香料的輸出。
大華需要西方的這個外貿易市場,雖然現在大華本身也是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但很多東西運到西方去更賺錢。
外貿對大華來說,不僅是朝廷多收點關稅這麼簡單。
而是涉及到一個龐大的貿易經濟體系,航海運輸、海外殖民、外貿商品的生產加工等,這涉及的是多少的人,佔據了整個大華經濟體系極大的一個份額。
若哪天,說與西方貿易斷絕,那大華的經濟不說崩潰,但也將遭遇極大的重創。
這也正是過去大唐聯合羅馬對付波斯人,現在又要聯合羅馬對付阿拉伯人的關鍵所在。
不是因為說信仰不同,或者說遠交近攻,領土爭端。
而是實實在在的他們卡在東西方之間,還想要阻礙東西方貿易,想要壟斷這貿易的大頭利潤。
過去羅馬人為此與波斯人展開幾百年的戰爭,為的就是一個絲綢和香料。
如今大唐積極的參與到西方戰爭,根本還是因為經濟。
而由商人們自己去開闢商路,跟由朝廷主導當然還是有巨大的差別的。如晚明時的航海,民間航海很火,可朝廷的態度卻是各種禁,結果是既阻礙了航海貿易,又讓朝廷沒得到實利。
對內閣來說,組織這麼一個貸款軍購團,其實很輕鬆的事情。
“尊敬的次相閣下,我對於協議各方面都很滿意,就是希望貸款數額能更大一些,還款期能長一些,另外就是軍備數量更多些,另外各種絲綢等商品也需要多些,尤其是生絲。”
褚遂良微笑著道,“貸款數字要提高,這倒也不是問題。我們大華有四大銀行,都是實力雄厚,殿下想多貸,完全沒問題。我們甚至可以幫殿下做擔保,拿到同樣優惠的利息。”
褚遂良根本不怕羅馬人多貸,也不怕他們還不了貸,更不怕他們不還錢。既然敢貸,當然是有把握的。
再說,所謂貸款,其實也就是個名頭。
貸再多,錢也一文不會流出境外,所有的貸款得來的錢,其實都有嚴格限制使用的。每一筆貸款,其實都在協議裡規定好了,是要用來支付軍購案的費用。
說白了,就是羅馬人貸款,然後用來支付軍備款。
而這些軍備價格,其實都是比較貴的,遠遠高於成本,其中利潤極大。軍工企業拿到這訂單,能賺很多。
銀行貸款,給羅馬人的分期,利息加起來,其實也絕不便宜。
總之,貸款賺羅馬人一筆,然後軍購再賺他們一大筆。
銀行的錢,流到了各軍工廠家,廠家再向鋼鐵廠、木料廠等購進材料,那些鋼鐵廠、木料廠等又向煤炭廠、伐木場等購買材料。
這中間還涉及到運輸,以及許多配件廠商的訂單。
一艘軍艦,造船廠得了訂單,工人開工,而他的那些什麼帆布供應商、鐵釘供應商等等,也是喝了湯。
羅馬人的一個大訂單,受益的不僅是銀行和軍工廠商,而是無數的產業鏈上的廠商。
廠商有訂單,工人自然也有活幹,甚至有班加,收入自然更高。
廠商賺了錢,朝廷收到的稅也高,而工人們賺了錢,也能增加消費,這就是一個良性的迴圈。
赫拉克敢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