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部分

峽水庫汛期控制水位為305米,必要時降到300米,非汛期為310米。

●2003:渭河水災引起新爭議。

2003 年年8月以來,由於持續降雨,渭河渭南流域遭遇罕見歷史特大洪災,華陰、華縣等沿渭5縣(市、區)56萬人受災,20萬農民隻身逃出;12。9萬人無家可歸,直接損失23億元,洪災影響著當地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這只是一場小洪水,卻讓陝西省華縣、華陰市遭受了自1556年以來最大的災害。

渭河下游的洪災發生之後,全國上下一片譁然。10月19日,國家水利部副部長索麗生 率部分專家學者對三門峽庫區進行現場考察後,在鄭州召開了“潼關高程控制及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專題調研會”。會上,索副部長指出,三門峽水庫建成後取得了很大效益,但這是以犧牲庫區和渭河流域的利益為代價的。“渭河變成懸河,主要責任就是三門峽水庫。”

輿論普遍認為:作為一個政府部門的高階負責人;能夠用理性的態度正視歷史、尊重科學規律;能夠勇於承認半世紀前國家建造的工程在設計上存在的問題;這是政府行政理念的一個進步。

當年,曾經出任三門峽工程技術負責人、當年已92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雙院士張光鬥先生直言不諱建三門峽水庫是個“錯誤”,應該儘快放棄發電,停止蓄水。已退休的水利部長錢正英,也呼籲三門峽水庫放棄發電、停止蓄水。

2004年1月15日,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理事長曲格平先生在國務院主持召開的“愛一滴水就是愛全世界大型公益活動”新聞釋出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三門峽工程是一個重大的決策失誤,是我國水利工程中一個失敗的記錄。

附2:655次舉報前後

作者:謝朝平(2006年5月)

舉報者李萬明

在名利悠關的時候,以個人的力量去抗衡一級甚至是幾級“組織”,那結局是可想而知的。

“五一”長假結束那天,記者收到了陝西渭南市移民局工會主席李萬明長達84頁計7萬餘字的“舉報信”。信的開頭,他說,這是我第655次投書舉報。針對與自己個人利益毫無關係的移民資金、土地等問題,我已連續不斷地舉報了14年。14年舉報遇到的阻力和艱難困苦使我代價沉重,身心疲憊,54歲就華髮早生……

舉報的代價的確是沉重的——為列印和寄發材料等,他已花費約4。8萬元,還欠下2萬多元的外債,最艱難時;他不得不在郵局賒帳甚至以賣血維持舉報的開支。他的行為同時也使他喪失了升職的機會,4年前,他是全市唯一有34年工齡而仍是一般科員的“平頭”。目前,38年工齡的他,每月工資僅僅870元。

這一切,他完全無怨無悔,對 “事業” 的認定和投入使他將個人的恩怨得失置之度外,毫不吝惜地在舉報上傾注自己的精力與財力。但在他靈魂深處,卻有一塊令他良心不得安寧的領地——那是他對墳墓裡母親永遠的疚愧——老人臨終前,他仍在忙著舉報的事。李萬明說,母親去世後,我在睡夢中常聽到她老人家怨罵我是不孝之子。

日子在李萬明的記憶中留下的也不完全都是沉重和抑鬱,他的舉報曾不斷被有關領導和媒體關注,並一次次在關中大地乃至全國引起軒然大波。上世紀80年代至今,每過一兩年,他的事或因他“生出的事”都會見諸報端,國務院、中紀委、監察部、水利部以及陝西省的領導,都曾對他的舉報信作過批示,有關他的“問題”還曾被提到陝西省委的常委會上研究討論。

渭南市委、市府,尤其是原市移民辦的一些領導對李萬明這盞“不省油的燈”更是頗多微詞,同時也頭疼不已。當了17年渭南市移民辦主任,如今已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