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百八十章 寧夏鎮

牆,明軍將兵力部署於容易被突破的山谷、河口,以眾多堡壘截擊,用二道邊牆之間的山地遲滯,最後包抄掩殺。

可如果敵人從後面來就不一樣了,榆林鎮城周邊無險可守,很容易被大軍包圍。

洪承疇可不想被劉承宗摁在城裡暴揍。

所以寧夏,是他的唯一選擇。

不過這份計劃直到去年秋天,也就是曹文昭等敗將逃回之前,洪承疇都沒有什麼作為。

原因很簡單,一來是漠北蒙古和曹耀先後過來搗亂,二來則是他身邊沒有多少可用之人。

所謂的攘外必先安內,就是要想抗拒劉承宗,必先讓寧夏錢糧充足、軍兵堪用。

而要想錢糧充足,在寧夏這個地方,必須清理軍屯。

偏偏這寧夏的軍屯田啊,是天下間最難清理的地方。

大明九邊屯田之中,西北為最,而西北之中,寧夏為冠。

這裡的軍田在明初開墾出八十多萬畝,後來一路攀升,至嘉靖年間一度高達二百萬畝。

不過最初開墾的軍田質量高,都是銀川附近受漢唐二渠灌溉的優質農田,而在正德以後新墾軍田,都是寧夏平原邊緣的乾旱、半乾旱荒地,質量遠不如早前。

但是多就是多,多一畝也是多。

只不過寧夏不僅屯田多,民田更多,而這裡的民田在早年還有另一個名字,叫商屯。

,!

也就是商人在食鹽開中法的政策之下,就近開墾田地,種糧換引時耕種的田地。

弘治年間,戶部尚書葉淇變法,準兩淮商賈以銀代粟,使鹽課驟增至百萬。

四十一年後,九邊兵餉也從四十萬兩,變成了二百二十萬兩。

邊塞商屯敗壞,田地賤賣,成了民田。

欠餉、逃亡、人口流失,軍屯荒廢而民田增加,大量軍屯土地成為民間田地,二者界限隨之模糊。

以至於等到崇禎登基,想要清理寧夏軍屯,戶部尚書畢自嚴一番核實,無奈請奏:相沿已久,難以核實,請無論軍種民種,一律按民田起科。

等於,寧夏軍屯徹底沒了。

初衷沒啥問題,反正軍屯也收不上來多少,為了公平起見,乾脆都按民田來。

因為當時的背景是畢自嚴總管朝廷收支,而崇禎登基之時,大明的財政極為糟糕,軍費問題最重要的是薊遼。

寧夏就算全是民田,徵收本色也能把部隊顧個差不多,一年淮、浙鹽引錢八萬、京運的銀子才兩萬。

單是薊鎮,當年就欠了五十三萬兩,一年的京運要四十二萬兩。

相較而言,寧夏這點純是細枝末節。

誰顧得上?

不過如今,這些軍田成了洪承疇的心病。

他想活,就必須把這些田地全部變成軍田,但是要想動寧夏的軍田,他手裡得有客軍。

因為寧夏的民田既然這麼多,落在軍隊家人手中的也不少,那些人不會願意讓他把田地收為軍田,甚至很多旗軍也不會支援。

所以洪承疇在去年重新組建了自己的標營,裡頭只有一些精挑細選的寧夏窮兵,餘下都從他遷徙到寧夏的甘肅百姓當中挑選有力之人,以涼州過來的丁自珍暫代參將。

不過單這一個標營也不夠。

直到左良玉、曹文詔、張應昌、白廣恩和曹變蛟領著上萬敗兵先後回到寧夏,洪承疇才終於有了信心。

他對這幾個敗將極為親待,見面便先威逼恐嚇他們一番,隨即滿是心疼地表示,他會替他們向朝廷上疏求情免罪,讓他們繼續出力。

雖然洪承疇很清楚,這信根本就送不到朝廷那。

就算不被寧夏、延綏兩鎮來回流竄的農民軍、韃靼騎兵以及延安兵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