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當然希望僅僅滿足於琉球問題,不要再有更多動作。可強大的中國海軍真的就到此為止不成?如果是薩摩藩有這樣的實力,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這樣處理問題。
中國方面根本沒有考慮薩摩藩的想法,經過漂亮的軍事與政治手段雙管齊下,韋澤挑起的琉球得到了解決。那個條約裡面有些很含蓄的內容,例如“中國的島嶼”與“琉球附屬島嶼”。中國的手其實遠沒有能力伸到硫磺列島,可透過這個協議,中國把硫磺列島以及附近的島嶼全部納入了中國手中。至少按照條約來解釋的話,日本南方的很多小島全部落入中國手中。
政治局認為對日問題到此為止,當下淮河以北打成了一鍋粥,光復軍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未來的北伐,以及南下上。
南下也不是政治局先提出的想法,最初的南下政策是韋澤提出,並且由韋澤強力推動。政治局委員們開會的時候都很支援畢慶山的觀點。為了讓中國長治久安,為了渡過眼下的沉重的糧食壓力,有必要南下開戰。
“我原本還覺得奇怪,這年紀大了飯量反倒小了。我回家問了媳婦才知道,是油用多了。”甚至連韋昌榮都發表著自己的看法,“以前的青菜都是水淖一下,現在青菜都是油炒。我還以為是媳婦炒菜的手藝變高了。沒想到完全不是那回事。”
中國真的是吃貨帝國啊!韋澤心裡面感嘆道。宣傳是不是有效看的其實未必在於理論的高深程度或者態度正確與否,而是在於能夠打動人。畢慶山一句“你今天吃上用油炒的菜了麼?”深深的打動了的光復黨的同志。
飯菜的改變與每個家庭都密切相關,就算是位高權重的這幫人也得吃飯吃菜。畢慶山發表意見的時候先告訴大家為什麼飯菜好吃了,接著告訴大家來自南洋的油料能夠讓幾百萬上千萬中國人民都能吃的更好,吃的更飽。而開闢南望政策的還是韋澤都督。從南海得到的大米讓光復軍能夠從容北伐,那麼為什麼不透過對南海的戰爭解決整個中國的吃飯問題?這不僅是能夠現階段解決問題的唯一手段,更是韋澤七八年前就推行的政策。
這樣的公開發言一出,連韋澤都無言以對了。因為畢慶山所說的都是事實,畢慶山更高明的地方在於他並沒有把事實按照他的理解編造起來,而是非常準確的還原了韋澤的思路。畢慶山發言結束之後,連韋昌榮都表示了讚賞的立場,更不用說其他的同志了。畢竟大家起來造反就是要創造出一個更美好的天下,一個讓百姓都能吃飽的天下。這個理想遠沒有到消亡的時候。
政治局的同志們用期待的目光看著韋澤,等著韋澤做出更具體的指示。這種目光韋澤一點都不陌生,在韋澤主導的各個戰略推行期間,大家都是帶著這樣的表情去聽韋澤的命令。現在大家還是這麼的表情,韋澤覺得心裡面很是不爽。這種被別人搶到國家大方向先機的事情,對韋澤來說還是第一次。
韋澤也沒有露出不滿的表情,畢竟最終的決定權還是在他手上,“開闢南海的政策不是個簡單的事情,這件事必須等到1870年,新艦隊建成之後再說。我們現在大大小小的軍艦近百艘,有蘭芳省做基地,打荷蘭人根本不是問題。但是我們的敵人是英國人,英國有數千艘軍艦,我們佔領南海的結果就是讓英國人介入此事。咱們真的和英國人打起來,我不認為短期內有獲勝的可能。英國人每年能生產300萬噸鋼鐵,我們一年才多少,到現在才30萬噸。距離英國人差的太遠。”
“英國和咱們開戰,咱們就拿下香港。”有委員提出可以威脅英國的建議。
對這樣的戰略觀,韋澤連不高興的力氣都沒有了,“英國丟了香港又能如何?英國在中南半島上還有港口,他們還有印度當作基地。一個香港不可能讓英國人放棄插手戰爭。最重要的是,我們和英國人的看法不一樣。我們覺得拿下東南亞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