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時期有很多牛逼哄哄的武器專家,比如,韓霖,趙士楨(迅雷銃,掣電銃和火箭溜)孫元化(西洋炮專家)以及畢懋康(中國第一支燧發槍)。 只是,這個時候他們都去世了。 但他們的發明和經驗資料都留下了,而且原本的火器局裡也有不少能工巧匠,加之常宇又全國範圍招良納賢吸收火器專家來軍工研究局,其中便有徐光啟的外甥陳於階。 常宇很喜歡年輕人,精力足且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也是研究專家必備的品質。 古往今來不管是叫火器局還是叫軍工所都是軍事禁地,又因其危險性通常都建在人煙稀少之處,而如今東廠直轄的這個軍工研究局,據北京有勢力之遙,周邊皆為農田以及廢棄農莊,佔地比軍醫院略小,圍牆卻高達三丈有餘,一面修築兩個崗樓有重兵把守,入出人員皆要一一核對檢查。 常宇的馬車距離大門還有數十米遠的時候就被團團圍住了,數十張硬弓和火槍瞄著他的馬車,但確定身份後一個個嚇的冷汗直流,尼瑪,剛才要是走火了,那可…… 常宇卻一點都不害怕,反而還檢查了守衛們的火槍,都是全新的燧發槍,這種槍不用點火可以快速擊發,和現代槍已極為接近。 這玩意幾十年前就搗鼓出來了算不上新鮮物件,但守兵手裡的這種改良過的燧發槍效能更加精良,較之先前的更加輕便和快捷而實用性更強,且造價低了許多,接近可以量產的地步。 進入軍工所,雖已是晚上了,依舊可聞四處叮叮噹噹的響聲,這是那些匠人在研製火器,他們有自己單獨的宿舍也有自己的單獨的作坊,可以自己鑽研也可以組團開發。 比如陳於階就一個研發團隊,而常宇這次就是奔著他來的,因為在之前出京巡視九邊之前常宇曾交給他一個任務,今兒就是來看看是否完成了。 小人見過督公大人,陳於階在他的研究室外跪迎,常宇探手扶起他,滿臉期盼道,可成功了。 陳於階用力點點頭,轉身進屋從一個上了鎖的鐵櫃子裡取出一個物件遞給常宇。 常宇雙手接過兩眼放光,多麼熟悉的一把五四式手槍啊,竟真的給造了出來。 沒錯,常宇臨走之前給陳於階團隊的任務就是造一把現代手槍,當然他並不是僅扔了這麼一句話而已,而是費了一個晚上的時間把他所知道的槍支知識全盤脫出,並且畫了圖紙。 作為一個曾經參過軍玩過槍且是槍迷的人,對槍械的基本構造和原理都是相當熟悉的,且五四式手槍的構造又十分的簡單和粗糙。 只是在後世顯得簡單又粗糙的玩意在這個時代已是頂尖的科技難題了,確切說是工業難題。 就如燧發槍和滑膛槍的一步之差是什麼,工業革命! 手工業和工業機器的差距! 簡單的說就是沒有機床! 機床! 這個時代所有火器製造全是手工業,從槍管到彈藥都是用手一點點的鑽一點點的打磨,費工耗時且極不精準。 五四本就是仿造蘇聯的一款手槍,彈匣容彈量小僅八發子彈,且笨重又容易卡殼,精準度也差,但其結構簡單製造難度和成本不高,曾被我國大量製造,軍警使用達五十年之久。 作為火器專家,陳於階和他的團隊聽了常宇白話一晚上算是毛塞頓開,這支火槍的製造構造和原理不難,難在製作過程。 所有的零件都需要手工打磨,且要精雕細琢,撞針,槍管,膛線,彈匣,彈簧甚至子彈頭,子彈殼,都要一點點的打磨。 功夫不負有心人,團隊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在無數次失敗後終於為常宇打造出了大明第一把仿五四手槍。 熟悉而又那麼的陌生,摸著這把漆黑且冰涼的槍,常宇神情有些激動轉身走出房外對著旁邊的一棵樹舉槍扣動扳機,啪啪啪,一口氣將子彈全部打完,打的樹幹木屑橫飛驚的四周人目瞪口呆,這是什麼神仙利器! 五四有諸多確點,但其射程不錯,且威力大,穿透力強,五十米之內只要擊中目標要害足以一槍致命,但其精確距離一般在二十多米。 不過這把槍畢竟是仿五四,子彈裡的火藥配比的威力沒法和後世比,槍械打磨也全是人工沒有機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