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時節,電影市場照例漸漸地熱鬧起來,賀歲檔的春風已經悄然而至,片方也好,院線也好,都準備趁著這股春風,大幹一場。
每逢這個時候,各類影片便會密集上映,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無他,這是一年之中的市場旺季,無論是對片商還是對影院而言,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即便不指望能夠賺一個盆滿缽滿,也希圖“多收個鬥”。也因為如此,此時市場競爭之激烈程度,也往往為一年之最。
“賀歲檔”從來不缺少故事,10年的三片死戰,11年的金龍大戰《泰囧》在後,而今年也不例外。
市場尚未掀開蓋頭,眾多影片尚未上映,但行內的片商與院線之間,名曰“分賬之爭”的“大片”已經提前公映,讓人們率先一飽眼福,算是“賀歲檔”的一個暖場。
這一大片的情節梗概是這樣的:11月15日,由中影、青年、華誼、博納、星美、光線六大發行公司聯合蓋章落款的一則《調整國產影片分賬比例通知》送達至各大院線。
《通知》說,一方面近年來國產影片的製作水平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大量新的製片技術的應用和人工費用的成倍提高,影片的製作成本也在成倍上漲。
因此,“為了逐步理順製片、發行、放映環節的經濟關係”,五家公司經協商達成共識,自2012年賀歲檔上映的《1942》、《王的盛宴》、《大上海》、《一代宗師》、《十二生肖》、《血滴子》、《夏洛特煩惱》等電影開始,六家公司發行國產影片所簽署的《國產影片票房分賬發行放映合同》中,發行方與院線的票房分賬比例將不低於45︰55。並明確表示,“此次國產影片分賬比例的調整,建議從影院的分成中解決。”
院線也怒了,先是指責片方“不懂規矩、不懂歷史、不合情理、不掌握時機、不懂政治、不懂方法、不講情義、見利忘義”,然後11月19日晚,以旺達為首的院線正式對外表示,各院線及影院自行投資進行影廳數字化改造的同時,還承受著房租、人工、經營等成本持續提升,以及節省發行方洗印複製費用等問題,但影院從未因這些問題向發行方提出過任何要求。
“這都是顧全大局的表現”。並強調指出,在目前影院和院線發展較為困難的時期,突然進行分賬比例的上調,將對電影終端行業“造成致命的傷害”。
“如果發行方堅持,將有可能造成影院大規模拒絕放映的嚴重後果”。
一邊說,不加錢就不給片!
一邊說,要加錢就不給你放!
擺明車馬,就是要幹一場。
在任何一個行業,生產商與渠道商大抵都是一對歡喜冤家,吵吵鬧鬧實屬平常。但一般而言,佔據上風的往往是渠道商。
君不見,近年來鬧得沸沸揚揚的“零供”衝突事件,幾乎無一例外地是因為渠道商“欺人太甚”,逼得生產商跳腳,憤而“揭竿而起”,將行業內部的“家醜”外揚於大庭廣眾。
實際上,在電影行業,迄今為止也是院線比片方更為強勢一些。這一點,從現有的分賬比例可看分明。按照當下中國電影的票房分賬慣例,除了5的國家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的營業稅外,剩餘票房所得中,57左右歸院線和影院,43歸製片方。
然而,這一多年鐵打不動的分配格局,在這一兩年,頻頻遭遇片商的“挑釁”。新畫面去年首開其端,一人單挑八大院線,將分賬比例提高了2個百分點,
今年五大片商步其後塵,向十三大院線發起挑戰,要求將分賬比例提升至45︰55。
沒有疑問,在未來,這樣的“逼宮”好戲還將持續上演。因此,現有分配格局的瓦解,將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新聞一出,便激發千層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