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決定,是金子就該發光。
總之,盡力去完善自我,提升個人場強,進而提升自己的總能量,並輸出、回報於社會和家庭,才是人們終其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標。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人際關係——原子模型(1)
從場效應公式可見,有心場的作用強度總是與作用距離平方成反比,與固有場強因子大小成正比。從理論上講,其作用範圍可以是無窮遠。但是,當場強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就失去了對作用物件的約束能力。因此,人們的勢能作用範圍取決於自身的強度因子大小,也就是m(個人綜合素養指數),Q(性別魅力指數)值的大小。當m,Q值較大時,他的作用半徑就較大,在相同人口密度的情況下,作用區域內的人也就多,能夠擁有和維繫的社會關係也就多。
而另一方面,人與人相互作用的強度與兩者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因此,縮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距離,能夠更有效地提高相互作用強度。
人與人之間的有效作用距離包括:空間距離Rs,心理距離Rp。隨著空間距離的變大,彼此相互作用的強度會逐漸減弱。但是如果心理距離能夠縮短,他們就可以超越空間,依舊保持相互作用的強度。相反,有些人之間雖然空間距離很近,如:在同一辦公室內工作或在同一屋簷下生活,卻因性情不合等原因,心理距離很大,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並不很大,正如有的人戲稱的那樣,是兩股道上跑的車。
在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應該是心理距離和空間距離的雙重體現,起主導作用的是心理距離,起輔助作用的是空間距離。因此,生活中既有“天涯若比鄰”的朋友,也有“同床異夢”的夫妻。正如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在詩中所寫的:“人世間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以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為例,也許他們一直生活在一個屋簷下,空間距離幾乎不變。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在不斷變化,此時,儘管家長的m; Q值沒變,但是對孩子的作用效果則變化很大。
幼年時,孩子完全依賴父母,兩者之間的心理距離為零,孩子完全生活在父母的場作用範圍內。童年時,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但生活上還離不開父母的呵護,雙方心理距離依然很近,孩子受父母影響很大。
少年時,孩子在學校接受教育,老師和同學對其產生的影響力慢慢強於家長的影響力,孩子與家長之間的心理距離開始拉大,這時的父母如果沒有及時調整自己的心理定位,還要求孩子像小時候一樣服從自己的意願,就會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青年時,孩子已經開始獨立思考問題,朋友、書籍、媒體、網路和社會對其影響增強,父母的作用強度進一步的弱化了,因此,很多家長無奈地感嘆:兒大不由娘,由他們去吧。
成年後,孩子們已經有了自己的事業、生活,並能夠獨立地處理生活、工作中的問題,甚至於有了自己的家,父母對他們的影響已經減弱到很低的程度,相互之間的關係主要體現在長輩對晚輩生活上的幫助,如照看孩子等。
中年時,父母已老,他們的m和Q值已經很小,對孩子的影響力基本喪失,這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最為鬆散,很多時候人到中年人的子女總是以工作和孩子為藉口,給父母的僅是簡短的電話問候或節假日期間匆忙的探望。
隨著父母的一天天變老,他們在情感和生活上依賴孩子的心理逐漸增強,有時還會在言行上表現得如同孩子一般。這時,當年的孩子的m和Q值變得很大,而自己的孩子也在一天天長大,非常能理解當父母的艱辛與不易,就又開始反作用於父母了,所以,相互作用強度又有所增加。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