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了。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去兮不復回。
這兩句完全就將荊軻悲愴的一生概括了,但導演顯然沒有把住這個脈。
第一集開篇處,一群孩子嘰嘰喳喳不停,根本就沒有一種大氣的感覺。大凡一部好的作品,開篇之處必要給觀眾點明風格所在。但這樣的開篇一下子使觀眾對荊軻那種悲愴之感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是一片鬧劇。
其實,導演也許要表現荊軻童年的歡樂被入侵的秦軍破壞,這樣也就奠定了他日後刺秦的決心。但一個個與觀眾近距離的影像表現出來的卻是荊軻象一個傻子一樣。
另外,這些影象中根本就沒有六國將亡的時代背景,所有的時代背景都是靠臺詞說出來的,沒有震撼,沒有血腥,更沒有悲愴中的歡樂。
荊軻的童年如此小氣,燕子丹豈能將大任降於斯?
如果說開篇處令我心頭一涼,那麼秦趙兩軍作戰那場戲真令我有了嘔吐的感覺。
《英雄》中秦之箭,幾乎箭箭奪命。不但如此,其聲勢之大也是秦之軍威所在。
《荊軻傳奇》中也用到了箭,也是撲天蓋地,如蝗蟲弊日一般。但十分可惜的是,那些特技太假了。
現在的觀眾們什麼沒有看過,難道如此低劣的特技就想糊弄觀眾嗎?導演完成任務的心態可見一斑。而且最主要的是,《英雄》既出,誰與爭鋒?既然要模仿,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得更好,否則就算人家不笑話你,你自己恐怕也看不下去。
但就是這種低水平的模仿還是堂而皇之地擺在了觀眾面前。
說實話,沒有這類鏡頭不一定就表現不出戰勢之宏大,但把這些特技做得如此差勁,那還不如不做的好。
箭在特技地掩飾下飛到了敵人的身上,於是,兩軍開始了肉搏廝殺。
當年《拯救大兵瑞恩》登陸一段拍得是極為真實,令無數導演相競折腰。除了特技以外,那段場景最大的秘訣就是手提攝像機到戰勢中央去。
但秦趙肉搏之戰卻沒有這樣做,明顯得感覺攝像機置身於戰場之外。拜託,觀眾可是全憑攝像機,當然也就置身於戰場之外了,他們怎麼能感覺到戰場的血腥,秦兵的殘忍。
如果說攝像機沒有進入戰團是某種失誤的話,那冗長的剪輯更是將那殘酷淡化了。
淡化殘酷並無不可,但與荊軻心中之仇這個主題相去太遠了,所以這樣的淡化則顯得毫無道理。
最可笑的就是白起尋找徐夫人一段。
一看佈景,我竟然錯以為有某個大力士設擂,臺下一群布衣無所適從,茫茫然不知國已亡矣。
當年秦趙一戰,白起坑趙兵四十萬,其殘忍程度可見一斑。這段情節可能並不容易表現,所以導演捨去也在情理之中。
但把個白起將軍設計得跟南霸天似的卻是大大不妥。一箭穿心,殺了個百姓,而且這個百姓還是個手無寸鐵的平民,也難為了白起將軍這個大將之才。
趙兵俘虜無處可見,趙人之悲歌之士無處可尋,竟然讓白起當道,這不能不說又是導演的一大失誤。
看到這裡,我再也忍不下去了,終於關了電視。印象中,這部劇色彩鮮麗,亮色居多,顯得環境極為小氣。至於人物,卻著實沒有記住誰。
我實難想象,這樣粗糙的製作會將個荊軻演繹成什麼樣子?肯定是兒女情長,那易水之悲恐怕也只是悲那種相思別離之苦。
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誠然不錯,但抹去英雄的悲天之志與亡國之恨則太不應該了。如果真是這樣解構一個英雄,那英雄兩個字也將泯滅了。
無他,只是覺得一部如此期望的電視劇被粗糙的製作敗了興致,心中不忿。然而這一切只是螢幕所見,我著實懷疑導演對人物的把握,對觀眾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