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故事,最後竟像模像樣地表演起來,此時的她一點也不覺得自己是一個外鄉人,而一口武漢話也變成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不經意的嘲諷對孩子可能是一生的傷害,而不露痕跡的關愛讓孩子融入了集體。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聽語”“視語”同步發展(1)
馮德全
語言是思維、想象和人際交流的工具,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如果人沒有語言;立刻與動物無異。但人的語言有多種,有“聽覺語言”(聽話說話)、“視覺語言”(識字讀書)、“觸覺語言”(盲文)和“手勢語言”(啞語和旗語)等,這些語言都能用於思維和交流。但高素質的健康人則務必掌握“聽語”和“視語”這兩種語言,缺一不可。
“聽語”常用於生活交流;它使用方便且伴有表情;“視語”則多用於自學、思考、研究,屬於熟練以後能發展為“思維流”的內部語言。“視語”還能透過文字記錄知識、感受、情感、意志、想象和創造,制訂周密的計劃、方案,而且人類的全部知識幾乎都儲存在視覺語言形成的文字型檔裡,所以視覺語言是文化人必備的高階語言。
但人要掌握的兩種語言孰易孰難?數千年來人們都陷入了一個大誤區,認為“聽語”最易;人人都會;不學也會;天生就會;而“視語”最難,“學也不會”,理由是許多中小學生寫文章常常錯字連篇,連大學生看書自學都有困難。
其實世上學一口“聽覺語言”最難最難;青少年和成|人苦學多年仍說不好外語或某一方言就是證明。因為學“聽語”必須看清口型、聽準語音、理解詞彙、掌握語法、發準語音,僅發準語音即需八大器官;五十餘塊肌肉的高度協調,如果有一個器官一塊肌肉配合不當就走音跑調,這就是外語、方言難學的根源。
世上只有嬰幼兒不怕“聽覺語言”,他們只要生活在那個語言環境中一年左右,就能不知不覺地把那種語言說得惟妙惟肖,逼真無二。如果你給他二三四種語言環境;他照樣學二三四國口語給你看!
另一方面,孩子學“視覺語言”則比學“聽覺語言”容易得多;因為學“視語”時處處有“聽語”的幫助;“聽語”在“視語”學習中發揮了以發音幫助記憶的作用;又因為“視語”的常用字才二千來個;比孩子要認識的萬事萬物少得多;三歲的孩子認物數以萬計;又何愁識字二千?
此外,人的視覺器官比聽覺器官敏銳得多;人一生所獲資訊;大約80%來自眼睛;15%來自耳朵;還有5%來自其他器官。所以讓孩子“視覺語言”入門真是小菜一碟!這就是我們的早教方案培養了千千萬萬個小“槍手”的秘密所在。
人們還會問﹕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大多數孩子“聽語”都能說會道,“視語”卻“目不識丁”呢?這正是人類的愚昧對孩子的無意摧殘造成的。因為人們給予寶寶發展兩種語言的條件太不公平;可以說一個在天堂;一個在地獄:對發展孩子的“聽覺語言”從未禁止,只要孩子醒著就讓他聽語音、看錶情、模仿發音,還處處受表揚;而學“視覺語言”呢,從出生到學齡前是他們的禁區,似乎孩子認了一個字;腦子立刻就壞了。結果孩子都患了語言發展的“小兒麻痺症”;青少年和成年人則是“小兒麻痺症”的後遺症患者。不愛書、不讀書,不善於思考和自學,不願寫作,就是這種“後遺症”的典型症狀。
在以上陳腐觀念統治全社會的時候;如果有個別孩子因偶然的幸運;有機會發展了視覺語言;四五歲會讀書了;社會就轟然大驚小怪起來,以“神童出世”而彈冠相慶或奔走相告。現在早期識字已被人們接受,這種少見多怪的現象才少起來。
我的結論是:只要半歲前後開始給寶寶發展“視覺語言”與發展“聽覺語言”相似的條件;那麼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