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強,連曹化淳都不一定是她的對手,秦翼明和秦拱明兩兄弟估計加起來都打不過她。有這種高手教導,對練武的人來說那也是難得的際遇,可我們的小皇帝實在不是練武的材料,一個簡單的梅花樁他練了將近一個月都不曾熟練,經常摔的七暈八素,連小御弟鄭森都比他強,人家至少不會摔倒。
用秦明月的話說,以鄭森的資質,勤學苦練十來年就能小成,至於皇上嘛,練個二三十年或許能有秦翼明和秦拱明兩兄弟現在的水平吧。
還好朱慈炅並不是想成為像東方不敗那樣手能接子彈的高手,他只是想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而已,大明可不是一二十年就能變成日不落帝國的,要稱霸世界,沒個幾十年是不可能達成的,朱慈炅可不想臨到要掛再來唱: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等晨練完了朱慈炅又要開始忙正事了,眼下最要緊的就是要把燧發槍產量提上去,朱慈炅把一系列提高產量和質量打的方法傳授下去之後,又親自帶頭將燧發槍每個零件的工藝都改進了一番,還增添了不少專用機床,最後終於把燧發槍的產量提升到月產兩萬把左右。
他可是答應了盧象升和孫傳庭,每個月給他們送去一萬把燧發槍,天雄軍和秦軍先各配四萬把燧發槍再去剿賊。以前一個月才能生產一萬把,等天雄軍和秦軍完成裝備,這一年基本上就過去了;現在月產兩萬把,兩軍在半年之內就能形成戰力。
軍工廠建設朱慈炅也沒落下,在徵地拆遷方面,他不但補償了居民雙倍的銀兩,還把原來閹黨一系的豪宅全部改建成了民居,並平價買給了那些拆遷的居民,這樣就等於白送他們一套新住宅外帶一套住宅的銀子,他們只要搬個家就行了。
王恭廠附近的居民自然是歡喜不已,積極配合錦衣衛的工作,涉及內城近八分之一大小的拆遷竟然不到一個月就完成了,工作效率之高,著實有點出乎朱慈炅的預料。
現在朱慈炅正召集徐光啟和畢懋康他們討論新軍工廠的規劃,大體方案也差不多定下來了。
首先要建一個大型的翻砂鑄造車間,炮管、基座、炮彈、手雷、地雷可都要先翻砂鑄造,原來的鑄造車間壓根就不夠用,地方也不夠大,鑄個小零件還可以,要鑄幾百斤的炮管和基座,壓根就鑄不出來。
然後還要建的大型機加工車間,炮管可是幾米長的大傢伙,小型機床壓根就加工不了,必須用加大和加固了的大型機床才能加工。
還有幾百斤重的東西就要用起重裝置了,人去抬是不現實的,朱慈炅倒是知道很多起重裝置,什麼叉車啊、航吊啊、電動葫蘆啊、吊車啊等等等等,但明朝這會兒都沒得買啊!
想來想去也只有自己做手拉吊葫蘆了,大概原理他知道,就是兩個鏈輪並在一起,大的用手拉,小的做起重用,利用槓桿原理吊動重物,還要加個剎車裝置防止重物下滑。這東西對明朝的人來說就複雜了,還好滑輪這個東西春秋時期就開始有人使用了,這個吊葫蘆其實就是長了齒的滑輪組,跟他們解釋還不是很費勁,加工起來就複雜了。
這麼個小東西是做了拆,拆了做,反覆折騰了十多次,費了徐光啟和畢懋康他們一個多月時間才做出來,就這還是簡化版的,只能吊幾百斤的東西,吊個上千就拉不動了,裡面好多零件都變形了。這主要還是材質的問題,明朝這會兒可沒有優質合金,硬度最高的也就是淬火之後的高碳鋼了,優質合金可不是一時半會能做出來的,那玩意技術含量太高了,就算知道配方也沒用,明朝這工業水平,壓根就做不出來。現在也只能湊合著用了,幾百斤就幾百斤,大不了上了千斤就用幾個葫蘆來吊,總比人去抬要靠譜。
另外還要增加鍊鋼小高爐的數量,還要增添一些機床,還要新建工人住宿的地方等等這些都出了個大致的方案。
朱慈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