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五裂,但不處理又無法跟明朝交代,這就讓林丹汗很為難。
在兩河口跟朵顏部勾結作亂殺了三千明軍的五千蒙古兵雖然是激於怨氣,但也很難說有沒有故意和預謀的成份在裡面,他們所屬的兩部一直以來都傾向於跟女真人講和,只不過被林丹汗的高壓統治逼迫阻擋才沒能如願。這林丹汗可能是因為年輕,管理插漢內部各部的手段非常簡單粗暴,只說要求不說原因,多行懲罰少見安撫,時間一久自然是怨聲載道。
無論是管理什麼地方,罰得重肯定就應該賞得多,這樣就能讓人不顧一切地依附於你,規矩都在你的嘴上,大家都遵守你的話而不是遵守某個制度,這是年輕人喜歡乾的事,因為年輕人有活力有衝勁有膽量。另一種管理方式就是輕罰輕賞儘量減少人為干預,一切事務儘量用制度來管理,用制度來管理人會使管理者少很多事省很多心,這是精力和體力都有些衰退的中老年管理者喜歡乾的事,但壞處在於如果制度不硬就會讓人覺得不公平漸漸喪失人心。
林丹汗是個很有理想的異類,他不用制度管人喜歡自己說了算,但又很懶散怕麻煩,出了事除了責罵就沒有別的招,這就是刻薄寡恩所以內部怨恨他的大有人在,現在兩河口發生的事就很考驗他的政治智慧。
130 準備打仗(上)
就在林丹汗正為怎麼處理自己人而大傷腦筋的時候,天啟正在軍務院中聽關於朵顏部的傳說。
當年明成祖朱棣還是燕王時準備造反奪天下,為了防備身後的寧王在他背後捅刀子,就花重金買通了寧王手下的一幫蒙古人,這些蒙古人中就有朵顏部的人,這也說明了當時的蒙古人只認金銀沒有忠心。
燕王造反成功就開始封賞功臣,朵顏、福餘、泰寧等三部人馬受封后人稱其為兀良哈三衛,明朝允許他們在遼東一帶放牧並接受封賞。後來當福餘、泰寧兩部被東遷的喀爾喀部和插漢部聯手侵吞時,朵顏部先是狂奔到長城邊上接受明軍的保護,後來見明軍也保護不了他們就開始自保,自保手段就是放低身段向東邊的插漢部和西邊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屈服進貢,這種忍辱負重的行為只見於漢人的史書,是一般蒙古人做不出來的。
朵顏部的蒙古人不是一般蒙古人,由於他們自低身份以至於他們的女子嫁到其他部時都只能當小老婆,但他們依然無怨無悔,一邊韜光養晦還一邊有所作為,這個作為就是利用明朝給他的封賞互市專利搞反滲透。
對朵顏部侵吞得最厲害的就是喀喇沁部,喀喇沁部有能力但腦袋不會轉彎還不學習。別個喀爾喀部對泰寧部和福餘部是先一口吞了再說,然後再冒充這兩部跟明朝交易並接受封賞,活得也很滋潤。喀喇沁部見朵顏部捧著明朝給的定期封賞還能互市交易的金飯碗,就忍住了沒下手只是要求朵顏部得到明朝賞賜後要分一些出來給他,時間一長雙方的關係就慢慢變了。
身份地位這東西只是一時的,長久的利益才是人心所向。就拿朵顏部嫁出去的女子來說,儘管按規矩嫁到丈夫家裡只能當小老婆,但這個小老婆在家中的地位比大老婆還要高,沒什麼別的只因為別個帶去的嫁妝多,還能在孃家定期領補助。假如朵顏部的女子死了老公或者被丈夫虐待,很多人二話不說帶上兒女就回孃家,因為孃家有吃有喝比在夫家隔幾天就要餓一頓的生活強多了。
就這樣慢慢地過了很多年,原來喀喇沁的人口慢慢向朵顏部流動,朵顏部跟喀喇沁部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交融再也分不開了。對明朝來說他們是朵顏部,對外他們是喀喇沁部的代言人,到底是喀喇沁侵吞了朵顏還是朵顏同化了喀喇沁只有天知道。
聽了孫承宗、張維迎、高第、王永光等老臣的述說和補充,天啟漸漸明白了一貫溫順的朵顏部這次為什麼要暴起傷人了。一是兩河口的修建意味著朵顏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