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春風不度玉門關呢?
大抵意思應該是玉門關一帶的風要麼是乾冷的,要麼是乾熱的,沒有春風那種暖暖的,溫潤的,充滿生機的感覺。
當然,涼州是西漢到隋唐時期的叫法,在明朝,這裡叫陝西行都司,在明朝,西域絲綢之路的要隘也不再是玉門關和陽關,而是更靠近東邊的嘉峪關。
這會兒朱慈炅也沒有什麼哀怨的情緒,春風雖然沒吹到嘉峪關,西域各國的使臣卻是一個個跑過來了,大明終於繼漢唐之後重新掌控西域,這是普天同慶的大好事,朱慈炅自然欣喜不已。
西域各國既已臣服,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派將領去收了他們的兵權,解散他們原來的軍隊,重新整編成藩屬**團。
不管一等藩國,還是二等屬國,軍隊都要交由大明兵部掌控,這才是控制他們的根本,自然馬虎不得。
為此,朱慈炅專門招兵部尚書孫元化到嘉峪關,協商西域各**團設定和將領人選的問題。
孫元化根據以往的史料記載和崇正朝歷次大戰情況的分析,得出一個前人都明白,卻沒有重視的問題,那就是遊牧民族其實是全民皆兵,他們的部落就相當於大明衛所的性質。
要讓遊牧民族徹底臣服,就必須改變這種狀況,像漠南草原就是個很成功的範例,青壯年全部讓他們去開礦賺取生活所需,集中在一起接受大明工部官員的管理,久而久之,他們的野性就磨平了,再也不會去想那些反叛爭霸的問題了。
朱慈炅對他的觀點十分贊同,如果讓他們繼續過著屯衛般的遊牧生活,等他們人丁興旺又掌握了火藥武器,指不定什麼時候又會造反,甚至窺視中原,必須改變他們這種屯衛性質的生活習慣,才能使大明西北穩定。
要把平民訓練成屯衛很難,要把屯衛變成平民卻簡單的多。
要讓他們不再到處遊牧,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他們集中起來,也就是建城。
其實西域各國人口都不是很多,最多的瓦刺、月即別和哈薩克都只有一百多萬人,像葉爾羌和喀爾喀這會兒才幾十萬人,只要建立幾個幾十萬人的大城,將大部分人口遷移過去,徹底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就行了。
至於怎麼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其實很簡單,他們辛辛苦苦的四處遊牧,不就是為了生存,為了吃飽,為了穿暖,用後世的話說,就是為了錢。
只要讓他們不用遊牧也能吃的更飽,穿的更暖,他們的生活習慣就會慢慢改變過來。
說到這個賺錢,朱慈炅隨便想想就想出很多辦法。
比如讓他們種植經濟作物,以西域的氣候特徵這個時候推廣糧食種植是有點不現實,但有很多經濟作物很適合在這邊生長,讓吏部調派一批經驗豐富的官員過來,將經濟作物的種植搞起來,他們賺的錢絕對比遊牧的時候多。
有了經濟作物,還可以推廣初加工,精加工,甚至是商業活動,這樣一來,他們賺的錢就更多了,還有幾個人會辛辛苦苦跑去遊牧,估計到時候請他們去養馬,養牛都沒幾個人願意去了。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要改變人的生活習慣,需要很長的時間,現在最要緊的還是整編軍隊,建立藩屬**團。
西域各國到底組建多少軍團合適呢?
如果按人口比例來算,不管是按東邊的東瀛、朝鮮和琉球,還是按南洋的暹羅、東胡和安南的人口比例,他們這麼點人口,最多也就能徵召兩三萬人。
但是,西域各國的軍隊數量卻遠遠不止這個數,他們現在可是都是全民皆兵,隨隨便便都能拉出十萬,甚至是二三十萬軍隊來。
如果按實際數量來算,現在西域四國,月即別、哈薩克、喀爾喀、葉爾羌軍隊總數加起來最少有五六十萬,這麼多人馬到底整編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