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器局一年能產多少軍備?”
師成我對答如流:“回大帥,因俱爾灣出售佔用匠人工時,軍器局一年定例九百六十副。”
“不少,去衙門。”
劉承宗點頭對這個數字予以肯定,讓軍器局官員帶自己去衙門,道:“邊走邊說,每副軍備都有什麼?”
這次師成我看向何信,何通道:“回大帥,一副軍備有兵衣兩表裡、缽胄一頂、身甲一領、腰刀一柄、弓一張、弓弦二條、臂盾一面、箭三十枝、撒袋一副;兩副加鳥銃一支、錫鱉藥袋一對、藥筒三十隻、鉛丸三百顆、火藥六斤;三副加長矛一根、長牌一面。”
說著,師成我已經吩咐軍器局吏員從庫存中取三副軍備過來。
劉承宗聽著何信的報告就笑出聲來,皺眉問道:“我不記得你在朝廷的軍器局幹過啊?”
這種軍備按副的計算方式,非常有大明太祖皇帝的個人風格,充滿了對官吏的不信任感。
簡單來說,如果不按副來計算,這九百六副軍備就可以說成各式軍備十七萬餘具,如果把甲片也算上,能說成三十萬餘具。
何信搖頭道:“回大帥,小老兒可沒在軍器局幹過,是西寧,三將軍主持俱爾灣時,從西寧衛的軍器局招來一些匠人,朝廷軍器規章便也來了。”
劉承宗笑著應下,原來是承運乾的。
他已經發現問題了,軍器局生產能力不足,製造裝備也有嚴重的滯後性,裝備規制,仍是適用於一個戰兵兩名輔兵的小組裝備。
這不禁讓他感慨,元帥府誕生於這個時代是幸運的,各方勢力沒有下限、自然環境由約束著他們的上限,士兵們對他的要求也很低。
人們都非常忠誠,哪怕他只有這一點點可憐的軍械生產能力,整支軍隊使用的幾乎除了抬槍火炮之外沒多少自造裝備,就憑吃得飽一口飯,就能打出千里江山。
沒過多久,軍器局吏員就帶十餘名學徒攜三副軍備送至軍器局衙門。
劉承宗一看果然沒錯,這就是三人戰輔兵小組的裝備,只是裡面的兵衣、鎧甲他都沒見過。
這讓他非常無奈,隨他南征的將士很多人穿的都是明軍軍服,少數老兵則一件獅子營時期的冬衣穿一年,包括巴桑營在內的大多數士兵穿的都是不一定合身的繳獲裝備。
兵甲更不必說,有啥穿啥、有啥用啥。
他們可憐的製造能力、遙遠的二府距離,讓元帥府軍隊遠沒有達到造啥用啥的條件。
兵衣是夏冬內外兩身,內衣為土黃色交領右衽中衣中褲;外衣為有牛皮加強胸、背、襠、腿、臂部防護的長至小腿的棉襖與棉褲,配寬幅腰帶兩條、行纏兩副、皮靴一雙。
鎧甲則是以一件以銅焊工藝連線的半袖鐵鎖子甲為主,做工上乘;配皮墊鐵護脛與護臂一副。
看兵衣的時候劉承宗還比較高興,能看出元帥府的毛皮富裕,但是等他看見鎧甲就不太滿意了,指著鎖子甲問道:“這,是什麼意思?”
劉承宗尋思,我的軍器局就把我計程車兵當成雜兵了唄,都穿著這玩意就上戰場了。
平心而論焊接好的鎖子甲並不差,但劉承宗覺得這套鎧甲缺不少東西,冬衣和鎖子甲搭配是極好的重兵內襯,但外甲呢?沒有外甲。
不能說所有人都是輕步兵吧。
以至於劉承宗對腰刀、長矛、盾牌和鳥銃直接失去仔細看的慾望,自個兒的軍隊要靠這身鎖子甲爭天下,那肯定是沒指望了。
最關鍵的是他的軍隊沒有軍餉,拿啥買鎧甲配件,意味著士兵在第一次上戰場之前根本沒機會買鎧甲。
師成我起初還沒明白他問這話是什麼意思,隨後才反應過來,是大帥對這鎧甲不滿意,便道:“大帥,鐵臂縛和布面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