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罅�⒀燙ā⑶嗟骸⑸蝦U廡┖I現卣頡�

在陸路也可以從我國最早的京山鐵路出關,到達東北各地,還可以沿著津浦鐵路南下,到達濟南、徐州、南京這些大城市。

交通發達,南來的北往的也就多了,各種手藝人也就來了,人員也複雜,各種藝術也都有人聽,慢慢的天津就成為曲藝之鄉。

相聲行裡面,早在光緒年間相聲前輩沈春和就和弟子來天津說相聲了,這位前輩的輩分極高,是和相聲老祖窮不怕先生同一輩的人物,原本是跟隨張三祿先生學藝,後來轉行說相聲,因為本身輩分很高就由窮不怕先生代拉為師弟,兩人也是同門,他也是相聲最初的三大門派,沈派的創始人。

在辛亥革命之後,又有大批相聲界第三代傳人到天津來賣藝,收徒傳藝香火傳承,使天津成為相聲的故鄉,當時領頭的便是那一批德字輩的老前輩。那個時候還是以撂地為主,後來進入雜耍園子說相聲也是相聲八德之一的萬人迷李德鍚先生帶的頭,那時候天津最出名的園子一個叫“四海昇平”還有一個叫“寶和軒”。

到20世紀30年代,天津也出現了劇場式的園子叫“燕樂昇平”“小梨園”,李德鍚先生在搭檔離開後也和相聲第四代門主張壽臣先生一起說過一段時間的相聲,也有提攜後輩的意思,所以相聲界的前輩提攜後輩的傳統古已有之,只是到後來慢慢地被人為的消滅了。

在李德鍚離開天津去往東北之後,張壽臣先生就代表了當時京津相聲界最高水平,包括其徒小蘑菇常寶堃先生也是一時之選,聲名赫赫。

就連相聲界為常寶堃先生改過輩分字號的事情都有發生,最初相聲界的大輩商議的輩分字號的排序,是“德壽立仁義”,到常寶堃先生這一代應該是“立”字輩。

張壽臣先生也的確給常寶堃起了藝名常立桐,包括其他的徒弟田立禾、馮立樟、康立本,可惜這些名字沒有叫響。反倒是因為小蘑菇的年幼出名,常寶堃三個字在相聲界響了腕兒了。

後來再有相聲名家收徒,就不按照“立”字排輩分了,反倒是按照“寶”字來排了,侯寶林、趙寶琛、孫寶才這一批寶字輩前輩都是從這兒來的。

再到後來的“仁”字排輩,也是因為常寶堃先生的徒弟蘇文茂先生的人品藝德讓同行很敬佩,後來再收徒就都改成“文”字輩的了,就像範文泉、方文岐這一批文字輩的先生。

既然改了這麼多,後面的也就改了。原本的輩分叫“德壽立仁義”,後來改成了“德壽寶文明”,到明字輩就到新中國了,那時候連拜師都不提倡,更別說師父賜藝名了,大傢伙都用原名了,就像何向東,也沒跟“明”字有什麼關係。

師徒兩人廢了好一番周折才到的天津城裡面,林正軍也早就蹬著一輛三輪來接他們了,他知道搬家肯定東西多。

三個人跑了好遠才到的住處,是一個老式的筒子樓,房東是個退休老頭,單位分的房,老頭一個人住不了那麼大的地兒,就隔了一個單間出來出租。

也都是認識的人,商量了一番,約定每個月房子30塊錢就好了,兩個老頭都好說話,互相客套了一番,也就搬進去住了。

到傍晚,何向東和方文岐跟著林正軍再一次去了連城曲藝俱樂部,這一次是見其他演員去的。

後臺裡面演員也很忙碌,對著鏡子化妝,這個劇場主要是還是唱戲的,以唱京劇為主,偶爾也唱評劇的,在有就是偶爾來串場子的,來唱大鼓書,墜子,快板書之類的。

這個京劇班子裡面也有一個班頭,叫白鳳山,是唱老生的,也是這個俱樂部裡面的大角兒,臺柱子,是拿加份兒的。

林正軍走到人家身邊說道:“白老闆,我跟你說的方文岐先生來了。”

白鳳山頭頭都沒轉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