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有木炳,標誌兵權和王權。琮cong以方柱形常見,中心有上下貫通的園心。三叉形冠飾,雕刻有神像,在大型墓中出土。左傳:“唯器與名(爵位號)不可以假人,名以出信,器以藏禮,若以假人,與人政也。”
30 方而不割
原文
五十八 其政悶悶,其民淳純,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gui;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註釋):悶悶:指巫祠。 察察:指貴族。 禍兮……孰知其極:是說,貴族興起了,怎麼知道沒有危機。 其無正:指改變巫祠的管理。 復:違背,變為。 固久:可知商貴族日漸確立。 方而……:是對巫祠的描繪。
(大意):巫祠時代無為,百姓滿意。貴族時代有為,百姓卻不滿意。應了那句話,禍福相依伏:正常就是不正常,好就是壞。你們看不出來其中的變化。只有聖人才能作到:方就是圓,廉就是劌,直而不屈,亮而不耀。
解讀
這一章說,“正為奇,善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總之,天下讓治政的人弄壞了。怎麼辦呢?有聖人,聖人能夠不方,不割,不廉,不劌,不直,不肆,不光,不耀。這一篇中,巫祠站在商貴族的對立面,不再歌頌侯王,開始了依附氏族巫祠的復興時期。
(周春秋以後,道的宣講再一次轉變,向哲學的方向提高,對宇宙觀的思索使用道和德做名字。)
31 善下
原文
六十六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之而不厭,以其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註釋):善下:是巫祠的核心思想,起源並深刻的影響著後世,發展形成了我們中華人的民族特色。 言下:具體說就是對於崇拜的宣講和教化。 先民,處上,處前:指宣講,教化。 身後,民不重,民不害:指與民平等的身份。 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不爭,與世無爭。
解讀
善下,不爭,不害,這些主張是聖人時代的時期,隨著商貴族的出現和發展,社會的分化加大,巫宣講的主題卻停滯在採集時期形成起來的思想,繼續宣講氏族首領遵循善下,不爭,不害的習俗,以被民擁護為首領資格,以生育為基本原則。這些主張與貴族的佔有生產剩餘的要求格格不入。到了商政權的中期,商的貴族從依附巫祠到與巫祠的宣講決裂,巫祠從政權分離出來,轉向依附氏族,古書叫做方國。巫祠從政權成分轉向社會成分,站到了政權的對立面。
“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天下樂推之而不厭。”這樣的情況只有在採集時代才能發生。道者將遠古的思想宣講到了春秋時代。實際上,巫祠的主張已經進入了宗教的範疇,以至在今天難以理解。
32 民之飢
原文
七十五 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生。
(註釋):上:在商代,國家或社會的結構不同於今天的結構,由首領氏族和依附氏族兩個部分組成。首領貴族叫作中國,依附氏族叫作方國。上指中國的首領貴族,民指方國的依附氏族。 食稅:就是賦稅。首領(政權)徵收賦稅,巫祠享受供奉。 有為:指首領對氏族的管理。巫祠的宣講叫作無為。 輕死:指民與首領貴族的對抗行為。 求生之厚:是說賦稅重。大約在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