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先帝宜妃,而不是宜太妃。本質上這也是不合規矩的,但誰又敢指責先帝爺呢?”
兆佳嬤嬤看出了梔瑤的心思,柔聲解釋了一番:“安貴人封妃只有先帝的口諭,沒有上玉牒,也沒有妃位的份例檔案。宮裡這些年又放出去了好幾批宮女,新入宮的奴才根本沒幾個知道這位安貴人曾經有多麼的風光。若是再過個幾百年,旁人想要了解帝王后妃的生平,不就只能看玉牒和存檔記載嗎?玉牒中若是沒有她的名號,存檔中也只說他是貴人,還有誰會知道雍正爺的安貴人曾經會是高高在上的柔妃娘娘呢?”
梔瑤恍然,乾隆也算是慣犯了,他討厭一個人,最喜歡的就是把這個人的痕跡抹除掉。
譬如歷史上的那拉皇后,斷髮之後被他恨得牙癢癢,他當時打算把那拉皇后在位時的一切記載都給抹消一空,甚至還叫人把那拉皇后的畫像塗改成了旁人。
只不過立後是會昭告天下的,而且周遭的藩屬國都會有記載,要不然,乾隆還真能把那拉皇后的一切記載都刪除乾淨。
而安貴人雖然是雍正的嬪妃,但到底不是皇后,古代的資訊流通性很差。
而且安貴人沒來得及上玉牒,只要再刪了記檔,很容易就能在歷史上抹殺掉一個人存在的痕跡。
梔瑤無所顧忌,想什麼說什麼:“皇上也太不厚道了。”
“其實皇上的做法實際上挑不出來錯,而且這也是有前朝的例子在的。一是明神宗朱翊鈞的皇貴妃鄭氏,在明神宗病重之時,以口諭進封鄭皇貴妃為皇后,遺命明光宗朱長洛要在他死後尊封鄭皇貴妃為太后。結果文武大臣都不把靈神宗的口諭當一回事兒,直接將之無視,而明光宗也並未遵守明神宗的遺言,鄭氏至死也只是太妃而已。”
姚佳嬤嬤舉了兩個例子:“二是明光宗的寵妃李康妃,她在明光宗登基之後,明光宗本來就已經下口諭封她為皇貴妃,結果明光宗登基不過一月就駕崩了,沒來得及舉行皇貴妃冊封典禮,李康妃什麼都沒撈到,竹籃打水一場空。幸好他是明熹宗的養母,最後才被明熹宗尊為了康太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