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宮也就是這一點比較好,有嚴格的職稱升級體系。
不像明朝前期,多數妃嬪都需要殉葬,即使生了子女,若無特殊情況也難逃一死。
“這可不一定。”
姚佳嬤嬤搖了搖頭:“也就是咱們皇上仁孝,所以先帝爺遺留下來的那些嬪妃,只要在嬪位以上都獲得了尊封。可實際上,這並非常態。比如先帝爺在位時期,聖祖康熙爺曾經遺留下來了許多嬪位以上的嬪妃,先帝爺就只是挑了少數幾個進行尊封,並沒有全部尊封。”
梔瑤輕呷(xia)了一口香茗:“這是為何?”
“未被尊封的聖祖嬪妃之中,最出名的是聖祖康熙爺的宜妃郭絡羅氏。她在聖祖康熙爺的葬禮之上得罪了先帝爺,氣得先帝爺先是降下聖旨斥罵了宜妃郭絡羅氏一頓,而後又藉機向廉親王一黨發難。因此,在宜妃郭絡羅氏活著的時候,她本人一直沒有得到尊封,所以在先帝爺時期她並沒有成為宜太妃,一直都只是聖祖康熙爺的宜妃。”
姚佳嬤嬤是在康熙晚年入宮的,所以對於這段歷史很是瞭解:“除了她以外,聖祖康熙爺留下來的惠妃烏拉那拉氏和榮妃馬佳氏等人的兒子也都參與了九子奪嫡,全是先帝爺的政敵。她們同樣不曾獲得尊封,在先帝爺時期也不是太妃。但是榮妃馬佳氏有親生兒子誠親王,先帝爺一登基,便被接到宮外奉養。惠妃烏拉那拉氏的親生兒子直郡王雖被聖祖康熙爺圈禁,但卻還有養子廉親王。在廉親王沒被關入宗人府之前,惠妃烏拉那拉氏也曾被接到宮外奉養了一段時間。整體來說,這二人還是過了幾年好日子的。唯有宜妃,因為得罪死了先帝爺,再加上先帝爺又特別厭惡宜妃所生的小兒子允禟,所以不允許宜妃的另一個兒子恆親王將宜妃接出皇宮奉養。因此,宜妃晚年的那段時間,可謂是受盡了苦楚。”
誠親王就是康熙的第三子愛新覺羅胤祉,雍正登基之後被改名為允祉。
恆親王原是康熙的第五子愛新覺羅胤祺,雍正登基之後被改名為允祺。
直郡王乃是康熙的長子,乳名保清,本名胤禔,後被改名為允禔。
廉親王則是康熙的第八子胤禩(si),雍正登基之後先是被改名為允禩,後來又被改名為“阿其那”,滿語為akina。
允禟本是康熙的第九子,原名胤禟,先是被雍正改名為允禟,後來又被改名為“賽思黑”,滿語為seshe。
後世謠傳“阿其那”是“豬”的意思,“賽斯黑”是“狗”的意思,但實則這是錯的。
“阿其那”在滿語之中真正的意思是“砧板上的魚肉”。
“賽斯黑”在滿語之中則是“討厭鬼”。
這二人雖然犯了大錯,但終究還是康熙的兒子,雍正的兄弟。
如果直接讓他們改名為“豬狗”的話,等於說雍正把自己和他爹康熙也給罵了。
因此,無論是從邏輯上,還是從實際意思上,都是“砧板上的魚肉”和“討厭鬼”更準確。
梔瑤問到了很關鍵的地方:“聖祖康熙爺的宜妃到底是怎麼得罪先帝爺的?”
“按照朝廷禮制,天子駕崩,嬪妃不可乘坐轎輦,只能步行前往靈堂祭禮。但是宜妃郭絡羅氏卻乘坐轎輦前往,同時直接越過當時的孝恭仁皇后,坐著轎子走在最前面。而且她在先帝爺面前十分倨傲,甚至還給先帝爺甩臉色。”
姚佳嬤嬤再次化身無情的背誦機器:“先帝爺為此專門下了一道聖旨申飭宜妃:‘……母妃見朕時,氣度竟與皇太后相似,全然不知國體……若仍前不改,定按國法治爾等之罪’。”
這道聖旨原文後來被記載在了《清史稿》裡面。
惜霧雖然聽得雲裡霧裡,但她還是感慨道:“先帝爺倒是挺威風的,宜妃好歹也是聖祖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