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超越弗洛伊德、榮格、弗洛姆等前輩大師掌握的。
這篇文章主要分析意識與潛意識,物質與精神,還涉及到宗教、基因、物理學等等,創造出了一個新的詞彙——印痕。
但他沒有把所有想像到的都寫進了文中,比方說猜測精神世界可能存在物理空間,類似道家所言的識海,因為太過驚世駭俗就沒有闡明。
全文如下:
一切的根源
——意識、思維及夢之解析
在心理學中,意識被定義為“人所特有的一種對客觀現實的高階心理反映形式”,是感覺、知覺、思維的複合,是人思考並覺知到自己的存在。如果把意識比喻成地球,那麼記憶是海水,念頭是冰山,觀念是島礁,思想是陸地,情緒是風雪。
意識也是思維對資訊進行處理後的產物,可以劃分為自覺和意象庫兩部分。
自覺即我們對自己有所知覺,是對自己正在活動,對自己現在、過去、未來的一種體驗和覺察。所以古人提出“我思故我在”,今人提出“活在當下”!
意象庫則儲存了人生累積的全部經驗,它包括我們所有的記憶,包括從胎兒起就開始接受到的所有刺激及人生經歷,包括我們曾經有過的所有感覺、、情緒、念頭、思索、想象、夢境,甚至包括那些感覺不到或是被忽視的刺激,如電波、聲波、磁場、引力場對人體的影響,器官剛開始病變時發出的微弱電化學訊號等等。
人腦有140多億個腦細胞,透過神經突觸相連交織成一個龐大繁雜的神經網路。我們接收到的刺激會轉化為電化學訊號,在大腦中沿著相連的神經網路通道進行傳導,意識隨之產生。下次訊號再經過這些通道時,過去的意識會再現,那便是記憶;意識再現的過程,便是思維。
人生是一趟體驗的單程旅行,由體驗而產生記憶。意象庫儲存了我們一生累積的全部記憶,我稱之“印痕”,即事件、感覺等在心靈中印下的痕跡。深刻的、生動的印痕很容易回想,淺淡、抽象的印痕不容易再現。例如,重大事件總是難忘,記一長串枯燥數字時運用諧音、聯想等方式,效果要好得多。
我們的行為受思維支配,思維整理過去的資訊,逐漸形成固定的模式,這過程稱之為學習。但並非所有行為都需要學習,都經由大腦皮層作出判斷,如本能,非條件反射。本能是物種特有的先天固定行為模式和保護機制,像鳥築巢,蜂釀蜜,手觸到火會立即縮回等。但是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在於我們有理性,能思考。當我們接收到刺激,會從意象庫中提取意象進行判斷比較分析,確定下一步行動。例如你在草叢中抓到了一條滑溜的東西,即使從來沒有見過蛇,意象庫也會反饋危險訊號,從而鬆手。再例如司機開車時會很注意紅綠燈和路口的指示牌,根據這些情況來調整駕駛。
總之,現在你所經歷的一切,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會即時進入意象庫,成為儲存的最新資料。
客觀現實投射於心靈,經由神經與大腦系統形成意識。任何系統一旦被破壞平衡,就會產生應力以圖恢復穩定。在新的平衡出現之前,應力不會消失。絕對的平衡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會在動態中達到平衡。人類一旦有意識地在外部世界中參與活動,來自身體內外的、刺激、思考、行動或者情緒波動如壓抑、焦慮、激動、歡喜等等,都會使身心失衡,產生“應力”。這“應力”我稱之為內力,即作用於心靈內部的“應力”。這應力促使我們去探索、改變世界,更好地與他人溝通聯絡;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