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56部分

四十里的邊牆。

李超之所以對這些非常瞭解,那是因為整個樓煩關的加固計劃最初就是出自他之手。

唐朝不修長城,但北方突厥勢大,因此在李世民登基之初,李超就向李世民進過一個北方防禦計劃。他建議以李績李靖這兩員大將鎮守河東河北,同時在河北河東重點打造幾座關防,以此為防禦突厥堡壘要塞。

李超的這個堡壘計劃,就是以明朝的內外三關為核心。

李世民看過計劃,並與李超仔細商議過後,最終採納了這條建議,沒有去大修長城,而是重點的加固了這內外三關。

大唐在北方的防禦重點,便不再是線,而是六個點。

樓煩關,正是明朝時外三關之一的寧武關。

寧武關此時叫樓煩關,因此此地在古時是樓煩部落的。戰國時,趙武靈王曾在此置樓煩關,以防匈奴。北魏時,廣訂、神武二郡先後治此,隋時則先後屬崞縣、靜樂縣。此時大唐,朝廷置嵐州,樓煩關屬於靜樂縣境內,與朔、代二州夾角交匯。

後來,唐置寧武郡,這是寧武關之始,取廣寧、神武二郡尾字,但這時,這裡還叫樓煩關。

不過雖然這裡叫樓煩關,但其防禦,經過這兩年李績和李靖二將的先後加固,這座關城之險,已經不輸於雁門。

李超當初提出的北方長城內外三關,外三關就是偏關頭和雁門關、樓煩關,內三關則是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

外三關,就是在河東北部的西北面,以守偏頭、寧武、雁門關所聯結的內長城一線,是橫亙晉北五百里的一巨大屏障,利用的是過去長城以及恆山險要的地勢。

與以前朝代經營長城的理念不同,李超提出的北方內外三關防禦計劃,雖然也是以長城為依託,但不是線性防禦,而是以幾個重要的節點為核心,四面八方互為犄角互為應援的防衛叢集,是點狀防禦網。

突厥人雄踞北方,尤其是在佔據著代北和河套的形勢下,河東和河北,是最易被進攻和突破的方向,一旦突破長城一線,就能進入平原地區,尤其是河北平原,如果讓突厥人進入河北平原,那廣闊的平原地區就極難防禦突厥騎兵。

為此李超才提出了這個北方內外三關的防禦計劃。

他捨棄了過去內外長城的兩道防禦層作法,而是在北方東西向形成外邊與內邊兩道線,改過去南北防禦層為東西防禦層。

在河北太行山脈北部,沿線設定紫荊、倒馬、居庸三關,以此三關建立堡壘叢集,形成縱深防禦圈,保護河北平原。而在河東西北,設定偏頭、樓煩、雁門三關,為外三層,這外三關就是第一層防禦叢集。

李超的這內外三關的防禦重心,其實是在河北。內外三關重重把守,就是要保證突厥人不能從河套、代北這些突厥人的前進基地經代北突入河北平原。

在這種思想下,情願讓他們突進河東中部,也不能讓他們進入河北平原。

外三關的防禦任務極重,偏頭關在極邊,雁門為衝要,而樓煩關介於二關之中,控扼邊關之首,形勢極重。

突厥人一直都還以為,大唐的河東防禦重心在雁門關,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大唐的北方防禦思想早就改變了。

朝廷以重兵屯於樓煩關,以此方便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關,向北還可以出雲朔。

李超指著那連綿的山谷,向平陽和蘇烈他們道,“樓煩關的地理位置,極為特別,尤其是在當前突厥人所佔據的形勢來看,他們要南下,必經三關。朔方有沙漠戈壁,那邊進攻不便。因此主要還是往東面南下,從這邊南下,必經三關。”

“三關中,偏關有黃河做為天險,因此從河套過來的突厥人,只有在冬季的時候才可以踏冰而過。而雁門關,以山為天險,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