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搖頭笑笑,哪有這麼容易。
在這些年的擴張之下,漢民做為大華的主體民族,可謂是享受了許多擴張的紅利。基本上所有的漢民,個個手裡都有一份田地,數量還不少,堪稱都是自耕農小地主。
許多漢民還抓住了機會,開作坊建工廠,僱傭工人甚至是購買奴隸,產業做的紅紅火火的。
就算是過去許多窮山僻壤裡的百姓,也藉著這股東方,移民到邊疆,圈地建起農場,成為了農場莊園主。
說實話,現在的漢民,絕大多數都成了中產階級,小日子過的舒心的很。
起碼溫飽是不用愁的,想要再大量移民,哪裡再去找那些飯吃不飽衣穿不暖的人去。
別說十萬戶,能讓朝廷給移來十萬人口,都可以說是盡最大努力了。畢竟扶桑能有什麼,漢民過來,也頂多是多給些田地他們圈佔。
但現在田地又不值錢,哪沒有呢,人家為何要千里迢迢的飄洋過海來。
現在張準備吸引一批漢民來扶桑,但已經不打算靠土地來吸引人了,土地也吸引不了人。
他還是準備用些其它的招數,比如說,扶桑過去只是個傳統的農業社會,但以後扶桑做為朝廷直轄地,又是太子采邑,肯定還是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的。
這邊銀銅礦儲量極高,同時這邊的人口也多。
哪怕這次要將百萬倭人運回中原,可皇帝也答應會移來二十萬蕃人十萬漢民,那麼這裡依然是有近千萬的人口。
有人口就有市場。
這邊的手工業等還比較薄弱,正是大有可為之時。不說馬上就能建成跟中原相競爭的手工製造業,但起碼供給扶桑需要,還是有些優勢的,畢竟從大洋對面的中原運來,這個運輸成本也不小的。
一些簡單的東西,完全可以自己生產。
張就是打算在扶桑招商引資,以一些低稅等條件吸引一些中原商人過來投資建工廠作坊,甚至是讓他們帶一些中原的技術工人等過來,若能吸引這些人過來後移民落戶,這也是極不錯的。
在張與國相等制訂的扶桑第一個五年發展計劃中,第一大專案就是開發扶桑的銀銅礦產,把礦產開發打造成第一產業,進而帶動一些產業鏈上的其它產業。
第二是手工製造業,發展能夠滿足扶桑所需要的一些手工製造業。
再然後才是農業和漁業、船業。
張還制訂了一個修路計劃,就是把過去扶桑的七道,七條國道給拓寬,並在扶桑增修港口碼頭。
這些的投入其實也是不小的,尤其是修路。
既要修貫通整個扶桑的七道,又要修港口碼頭,這可不是小投入。但不修路又不行,要致富先修路。中原到現在,都還一直在修路。
從唐時貞觀起,各地都在修路,尤其是四邊之地,不管地形多差,但修路沒停止過。幾大重點國道在修建的同時,各個道內的、州內的甚至是縣內的路,都在修。
修路的好處是看的到摸的著的,帶動一個地方發展有極強的效果。
扶桑若要經營出成績,這路必須得修。不能讓扶桑再跟過去倭人手裡時一樣,弄的地方上各自割據一方。
要修路,要發展,離不開朝廷的支援。不僅是需要錢財,更需要專業的技術人員。
所以朝廷要扶桑道運一百萬倭奴回去,張並不覺得這是吃虧,這頂多算是合作。用倭奴換中原的物資和技術。
丟擲各種減稅免稅等新政,來吸引中原的商人前來投資,吸引那些漢民前來落戶。
建設扶桑需要錢,不僅是采邑裡的幾萬軍隊需要經費,修路也要錢。那些倭奴不能直接變現,但好在張來錢的專案並不只那一個。
把整個倭國原來的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