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日之後。
“不科學啊不科學!”連續迎戰七人的陳成,面對自己“5負2勝”的戰績,感到無比錯愕、失落!
為什麼!
我來到這“文化荒漠”的嶺南,甚至還不是相對繁榮一些的嶺東(廣東),還是在嶺西(廣西)!
竟然都無法獨佔鰲頭,脫穎而出!
天啦!
我竟然是如此不堪嗎!
詩之力九段,啊不,經過“5負2勝”的戰績之後,他現在是“詩之力五段”了。
五段的陳成可憐巴巴,充滿著對於自己多年所學的深深懷疑。
……
無論從什麼意義上來說,不要說整個嶺西,就算是嶺西首府“桂州”,其文化發展程度都完全無法與大唐其他名城相比擬。
無論用什麼要素來衡量!
最簡單的衡量標準:你看科舉考試的成績嘛!
廣西曆史上第一個考中進士的人,出現貞觀七年(633年),籍貫梧州藤縣,名叫李堯臣,可謂“破天荒”者。
第二個呢?
就到了睿宗第一次即位時的永昌元年(689年,中間一下就隔了56年了),名“寧原悌”,是欽江人(靈山縣)。
再然後,沒有了!
也就是說,又過了52年了,嶺西的第三位進士遲遲未出!(第三位出在23年後的廣德二年)
雖然大唐的進士科錄取人很少,可是這戰績相較其他地方,著實太寒磣了!
進士科考啥?
詩。
這說明,嶺南,特別是嶺南西邊的人,不大會寫詩。
這也是為什麼詩榜在嶺西搗鼓出這套“段位體系”之後,讀書人、詩人們趨之若鶩的原因。
在他們看來,“嶺西”這個身份去參加科舉就輸一半了,因為大家的印象就是嶺西不出詩人。
現在有這個一套體系,嶺西人的詩歌段位也能不斷提升,而且到了長安之後還會得到首都文藝界的承認——
無疑是一條捷徑啊!
相較於後世來說,大唐的科舉考試實則沒那麼客觀公正,考中的往往都是關係戶,提前預定好的——相較於曝光度挺高的兩京才子,嶺西的確是太吃虧了。
再者用什麼衡量文化水平?
書院。
大唐作為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之一,有了前代辦學的基礎、雕版印刷術的熟練利用、經濟的繁榮、國家的長久穩定,文化發展迅猛,“書院”這種東西也隨之正式出現。
開元五年,當今天子任命馬懷素專門負責國家圖書,並且組織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編纂國家藏書,設乾元院。隨後,乾元院遷至太子正宮麗正殿,名稱改為“麗正書院“。隨後東宮、京師、東都三所麗正書院也改名為“集賢書院“。後來又創立了華清宮、興慶宮集賢書院。
當今天子在文化方面的創舉,也是開後世之先河的。
當然囉,此時的書院並不能類比後世的名牌大學,袁枚《隨園隨筆》就說:“書院之名起唐玄宗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朝省,為修書之地,非士子肄業之所也。“並非講學的場所,而主要負責圖書工作,相當於國家圖書館和“智庫“。
天子還下詔稱:“仙者捕影之流,朕所不取;賢者濟治之具,當務其實。”(話這麼說,就是貌似他的迷信程度,事實上可以與歷朝昏君媲美)
從開元六年到去年開元二十八年,大唐用了22年時間,完成了書院這一全新機構的設定,官府書院名分已定,捲入了帝國龐大的運轉機構之中。
除了官方書院,民間書院甚至誕生得更早,也更多,從此時到唐末,民間書院達到44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