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人從驢車上下來,好奇的打量著這個地方。
面前的這個山壁面朝南方,壁上削的十分平整,上面有4個窯洞。
三個們都是木頭的格子門,上面胡了一層的窗戶紙。
牆上掛著幾串曬乾的辣椒和大蒜頭。
道場上很平坦,應該是修整過的,靠近窯洞的位置,有一個石磨。
邊上放著一個石磙。
這個窯洞是最底下的一家,但是也是在半山腰的位置。
站在這裡,向著遠處望去,入目的是一片丘陵和小山,縱橫交錯。
估計是聽到了動靜,從中間的窯洞了走出來一個五十歲左右的婦女,身後還跟著四個小孩子,最大的有十二三歲,最小的只有七八歲。。
對方看著趙保山笑道:“這是回來咧?這些就是知青?”
趙保山聞言點了點頭。
此時聽到動靜,從上面陸陸續續過來不少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
這些人穿的衣服都是花花綠綠的。很少有人穿著單色的衣服。
因為這些衣服很多都是用小布片拼接在一起的。
而有些則是大補丁挨著小補丁。
而且都是洗的有點發白了,用乞丐服來形容,真的一點也不過分。
就是不像乞丐服那麼髒而已。
人們都是一臉好奇的看著眾人。
趙保山對著人們說道:“這就是城裡過來的知青,知識青年,他們都是有文化的人,要是以後有困難的記得都相互幫忙。”
話音剛落,站在斜坡上傳來了一道聲音,“三大(叔伯的意思), 能不能給我找個知青做婆姨咧。”
對方和趙三喜差不多, 大概二十五六歲。
長長的臉,黝黑的很。
雙手揣在一起, 看上去跟個二流子一樣。
趙保山沒有說話,旁邊一個四十歲的大嬸子便埋汰道:“二牛,你這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呢?你也不看看你配不配的上啊。”
說完,院子裡頓時傳來了一陣哈哈大笑的聲音。
二牛聞言不滿的說道:“二媽, 你也不幫著我, 還這麼說我,以後讓我怎麼找婆姨。”
“二牛,下林大隊那邊你二媽不是給你介紹了一個,你怎麼不願意?”
趙二牛嘴裡嘟囔著, “那女子比我還黑。”
聽到他話, 場面又熱鬧了起來。
周小川眾人雖然不是聽的太明白,但是大概的意思還是知道了。
趙保山沒搭理他們,對著趙三喜說道:“去把大秤拿過來, 給他們把國庫糧給分了。”
趙三喜聞言點了點頭,來到其中一個窯洞,推開了房門。
眾人瞥了一眼,裡面有不少的東西,鋤頭,鐵鍬,耙子,鐮刀, 鐵鎬, 犁。羊叉。火鉗,麥鏟子。鏈枷。
很多農具都放在裡面。
過了一會, 趙三喜將門開啟了, 從裡面拿出一杆秤,和幾個布袋子。
趙保山見狀, 對著茫然的一群學生說道:“這些就是你們的口糧。是公社的國庫糧。……”
隨著他們的解釋, 人們知道了這些糧食就是他們的定量。
以後他們這些知青的口糧, 就按照一年580斤的糧, 一個月45斤。但是這個糧可不是成品糧食,而是沒有研磨的。
例如給的小麥, 磨成了粉肯定就沒有那麼多了。
按照70%的出糧率,算下來, 差不多接近32斤左右,和城裡人基本差不多了。
秋收之前就按照這樣的比例發放。
秋收以後,按照生產隊的產出,要是有多的就多給,要是不夠了,就從返銷糧裡面抵扣